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却说天下三分,猛将四起。蜀汉五虎上将最负盛名,然英雄辈出之地,岂无遗珠之憾?
今日,且来聊聊一位被演义轻忽的猛将。
此人刀法精绝,曾与五虎之一的黄忠大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却因一桩粮草案,终为诸葛武侯所弃。
各位看官,可猜到他是谁?
绵竹鏖战显神威建安十八年,玄德公图谋益州,兵临绵竹关下。
守将李严,字正方,南阳人士,虽是书生模样,却武艺过人,一杆长刀舞若惊雷。
时老将黄忠奉令攻关,两马相交,刀光如雪。
但见李严大喝一声,刀势如泰山压顶;黄忠横刀格挡,震得火星四溅。二人战至四五十合,竟难分伯仲。
阵前观战的孔明轻摇羽扇,暗自心惊:“不想益州有此人物!若以力取,恐损我大将。”遂鸣金收兵,另设伏兵之计。次日,李严中计被围,见大势已去,方弃甲归降。
世人皆道刘璋暗弱,帐下无人,却不知益州豪杰如云。
张任宁死不降,血溅金雁桥;严颜老当益壮,独守江州城。而李严之才,更兼文武:文能治国安民,武可阵前斩将。玄德公得其归顺,如获至宝,当即委以重任。
白帝托孤埋祸根章武三年,夷陵火起,蜀汉精锐尽丧。玄德公退守白帝城,病榻前急召孔明、李严。彼时李严已官至尚书令,统内外军事,镇守永安。
先主执诸葛亮之手哭着说,凡事你看着办,如若刘禅不行,你可以自行斟酌。言下之意,孔明就是一人之下的角色。然彼时的李严仅次于诸葛亮。此言一出,李严权势愈盛,与丞相孔明并列托孤重臣。
然自古权柄难双分。孔明志在北伐,欲集举国之力以图中原;李严坐镇后方,手握兵粮大权。
初时尚能同心,渐生嫌隙。李严尝私语心腹:“丞相劳师远征,空耗国力,岂知守成之要?”此言传入成都,孔明默然不语。
建兴九年,孔明四出祁山,与司马懿对峙渭水。正在蜀军节节胜利之际,忽闻李严急书传来:东吴来犯,欲令孔明回师。
武侯星夜班师,一探究竟。这一查验,识破诈术,孔明拍案怒道:“先帝以大事相托,正方安敢误国!”遂上表弹劾,削其官职,贬为庶民。
后世有评:李严之过,非止粮草。其恃才傲物,屡违将令,又欲分丞相权柄,实犯人臣大忌。
若其能如赵云谨守本分,或似蒋琬倾力辅佐,何至身败名裂?然细究根源,先主托孤之嘱,早为二人相争埋下祸根。
李严自诩与孔明并肩,却不知卧龙眼中,唯有汉室江山,岂容他人掣肘?
秋风五丈原余恨孔明星陨五丈原后,李严于贬所闻讯,仰天泣血:“今孔明既亡,再无人知我!”未几,郁郁而终。
可叹一代虎将,若当初战死绵竹关,或可留得忠烈之名;然天命弄人,偏教他降蜀拜将,又堕入权争深渊。
后世观其一生,恰似一局残棋:战黄忠,显其勇;守永安,见其忠;争权柄,露其傲;误粮草,败其智。
倘使当日孔明能容其锋芒,李严亦能竭诚辅弼,或许汉室再兴,未可知也。
然三国长河滔滔,终只留得“李严运粮,欺天误国”八字评语,岂不悲乎?
结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五虎将威名犹在,却不知蜀汉败亡之因果,早藏于托孤双柱的裂痕之中。
李严其人,恰似一柄双刃剑:用得其时,可斩将夺旗;用非其道,反伤己手足。
后人读演义至此,当知治国用人,贵在同心。若将相失和,纵有良将如云,亦难逃“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叹!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在你看来,李严的真实武力如何?他是否乃蜀汉集团中被严重低估的名将?
欢迎评论区畅所欲言,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