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凌晨,一场特大地磁暴侵袭地球。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通报,此次地磁暴始于北京时间4月16日17时,峰值出现在17日凌晨2时至5时,Kp指数达到8级,属于特大地磁暴级别。这是由4月13日太阳暗条消失活动引发,其释放的低温高密度物质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导致磁层剧烈扰动。
影响范围与特征
空间设施:500千米以下轨道的卫星和空间站因大气拖曳面临轨道下降风险,需加强监测与调控。
导航与通信:电离层不稳定导致卫星导航误差增大,但对公众日常使用影响有限;航空通信环境短期波动,跨极区航班辐射剂量略有上升,但仍远低于安全阈值。
自然现象:伴随地磁暴的极光活动可能在高纬度地区出现,我国漠河等北方地区或有机会观测。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明确表示,地磁暴对公众日常生活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微乎其微。
尽管部分研究指出强磁暴可能与心血管疾病、失眠等存在潜在关联,但此次事件中未监测到相关健康风险。航空乘客单次飞行的辐射剂量仅为国家安全标准的几十分之一至几百分之一,无需过度担忧。
成因解析此次地磁暴源自太阳暗条消失活动,与常见的日冕物质抛射(CME)有三点显著差异:
未发生在太阳黑子活跃区,故未伴随耀斑爆发;
释放能量通常小于CME;
可能触发后续CME活动,进一步影响空间天气。
未来预测预计今日仍可能发生小规模地磁暴,18日至19日将逐步恢复平静。专家建议信鸽养殖者、航空及卫星运营机构关注实时预警,调整活动安排。
科学意义与公众提示地磁暴是研究太阳与地球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呼吁公众理性看待,通过官方平台获取权威信息,避免传播不实猜测。
(本文综合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中国气象局等权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