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地方官系统中,知县被认为是最难当的官,既要让百姓满意还要得到上司的认可,可谓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不过难归难、受气归受气,但真要硬起来,顶头上司知府还真拿知县没有什么办法。

本期话题,御史就来梳理一下知府与知县的关系,看看知县到底硬在哪里?
知县的任免权一半在吏部一半在督抚清代全国共有1314个县(光绪时期的数据),根据每个县的人口、经济和地理位置,分按照“冲、繁、疲、难”标准,分为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四种不同类型的知县。
乾隆以后,最要缺、要缺知县的任职资格较高,皇帝要听取地方督抚的意见以安排合适的人选,吏部对于这部分知县缺没有人事建议权,官方将其称为“题缺”。
中缺、简缺正常情况下都是授予首次入仕的官员,由于督抚对他们的行政能力不了解,无法给出建议,所以由吏部铨选,这些知县缺属于“部缺”。

从岗位职责来看,显然题缺知县要比部缺知县要求更高。但不管是题缺还是部缺,知县的任免权始终掌握在吏部和督抚的手里,即便是作为一省最高首领官的布政使,手里也没有人事任免权。
任何时代,官员任免都是政治权力中含金量最高的,少了人事权对下属的约束也就会大打折扣。知府是知县法定的顶头上司,但在任免方面的约束几乎为零,他们的意见在督抚面前仅仅是参考。
这一点和现在市委书记与县委书记的差别很大,县委书记属于省管干部,市委书记尽管也没有任免权,但是却有分量较重的建议权,省委组织部在考虑县委书记人选时,也会征求市委书记的意见。
从任职资格来讲,清代的知县其实比县委书记级别更高,有一半是省管,有一半是中央直属。正是有了这层关系,导致了知府对知县的节制力有限。

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说,知县的顶头上司就是知府,这一点是被写入大清会典的,不存在任何争议。但是具体到工作上,知县由于分管的事务较多,涉及钱粮、刑名、文教、治安等。
而每一个领域都有分管的领导,比如钱粮方面主管的部门是布政司,刑名方面是按察司,文教方面是学政,所以知县同时又受到这些上司机构的直接领导,这就是所谓的多头领导。
督抚是最高军政、行政长官,辖区内的所有事务经过整合,最终还是要经过督抚的点头然后上报中央。所以知县工作干得好不好,还得是督抚说了算。

这一点从考核制度中就能得到验证,各省文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三年一次的“大计”,具体实施办法是逐级考核,即督抚考核布按、布按考核道府、道府考核州县。
在考核过程中,知府要对辖区内的知县写出评语,然后上交到布政司,最后交到督抚。也就是说,知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影响到知县的仕途前程。
比如说知府给知县的考语如果得到督抚的认可,那么就有影响;反之如果督抚不认可,那么就没有影响。因为最终向吏部汇报的呈单上,只会标注督抚一级。
督抚手里还有另外一个特权,即“年终密考”,所有辖区内的文官包括绿营武职是否称职,都可以以密折的方式向皇帝汇报,皇帝便会根据督抚的建议,给予官员相应的奖惩或降黜。

正因为督抚手里握有最终的考核权,所以知县对知府就不那么忌惮,只要与督抚保持良好的关系,知府根本拿知县没有办法。
知县与知府的关系也必须维护好,否则的话就会穿小鞋黄六鸿是康熙朝一位著名的知县,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福惠全书》,这本书后来被士人当成官场教科书,几乎人手一本。在书中黄六鸿认为为官者的第一要务是“唯上”,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得罪上司。
知府毕竟是四品官,级别高出知县许多,而且以常规逻辑思考,知府在督抚面前的话语权肯定是高于知县的。故正常情况下,知县也不敢正面与知府对着干。

具体在工作上,知府要想给知县穿小鞋也是手拿把掐,毕竟地方政令是逐级执行、逐级考核的。没有哪一个知县能做到将所有事务按期按质完成,更多情况下,知县的政绩在可与不可之间,知府的一句话可能就会让知县受到行政处罚。
清代官场之上,第一条忌讳就是“以下犯上”,下属不管对或错,都不能与上司爆发正面冲突,否则就会被同僚们视为异类,很难在官场立足。所以黄六鸿给出做官的第一准则就是“唯上”。
不过一旦涉及到犯罪和原则性事务的时候,知县也可以反抗,这是《大清律例》中被允许的。比如知府有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草菅人命的行为,知县就不能坐视不理,否则就会以知情不报、故意隐瞒而受到严厉处分。

总而言之,知府由于缺少人事任免权和最终考核权,对知县的约束较为有限。
清朝布政使换届有考核权,这也是地位高于其他两司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