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私信,说他祖上曾出过一位举人,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当过官,可是族谱和墓碑上却写着“恩赏翰林院检讨衔”,对此他很不解,既然都没有当过官,朝廷怎么会有恩赏呢,希望御史能就有关方面的内容予以发文解答。

正常情况下,举人如果没有通过会试成为进士,而且又没有入仕为官,那么这种情况下,朝廷是不会恩赏举人官衔的,即便有极个别的案例,也不会赏赐翰林院检讨衔。
但是有一种情况较为特殊,自乾隆元年开始,出现了恩赏会试落第举人的措施,如果不出意外,该读者的祖上就属此类。
恩赏落第举人的门槛很高乾隆以前,举人考得上就能当官,考不上朝廷也不会有其他的赏赐。这种局面到了乾隆继位后得以改观。
乾隆元年丙辰科会试结束之后,礼部奏报,说本次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中,七十岁以上的多达40多人。请求皇帝格外开恩,在这些落第年老举人中酌情录取几个。

乾隆采纳了这一建议,在名额之外多取了五人。因为正值乾隆改元之年,乾隆又下旨礼部,赏赐年老举人职衔。故而,恩赏年老举人的先河,始于乾隆元年。
乾隆十七年皇太后六旬万寿,朝廷开恩科会试,乾隆在上谕中明确说道:“其中有年老耄耋,尚与观光者,虽未经入彀,而庞眉鹤发,偕试礼闱,亦场屋中人瑞也”。
这一科就出台了新的制度,八十岁以上举人赏翰林院检讨衔,七十岁以上举人赏国子监学正衔。到了乾隆三十六年皇太后八旬万寿时,又开恩科会试,这一科有一位百岁的举人李炜,被钦赐国子监司业衔,其余七十、八十的老举人,也都按旧例赏衔。至此,恩赏年老会试落第举人职衔成为定制。

可以看出,恩赏年老举人的标准定得很高,起步就得是七十岁。清代人均年龄也就是50岁左右,能活到70岁已经不容易了,而且还得连续参加会试,对科举考试有如此信念的举人,数量肯定不会太多。
恩赏的职衔主要就是国子监学正(正八品)、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国子监司业(正六品),具体是何品级,取决于举人的年龄。
乾隆晚年和嘉庆时期恩赏制度的变化朝廷出台了恩赏会试落第年老举人的制度后,激起了年老举人应会试的兴趣,同时也是朝廷笼络士子的有效措施。乾隆五十四年,又出台新规,除了恩赏职衔外,又加物质性的奖励,即赏赐缎匹。其中九十岁以上的赏缎三匹,八十以上的赏缎二匹,七十以上的赏缎一匹。

乾隆五十五年,是乾隆皇帝八十万寿,这一年特开万寿恩科。各省举子也是踊跃应试,根据礼部的统计,该年超过七十岁以上的举人竟然多达94人。
奇怪的是94个年老举人中,没有一个通过会试,但是乾隆认为自己的八十大寿,来了这么多年老举人应试,无疑是一种盛世的祥瑞。94个举人一个没落下,全部被赏以职衔和缎匹,而且职衔中,又多出了都察院都事、国子监典簿两席。
嘉庆继位后,继续推行恩赏制度,并加以改善。嘉庆十三年戊辰科会试,依次赏年老落第举人国子监司业,翰林院编修、检讨,国子监助教、学正等职,在乾隆的基础上职衔又发生了变化。

嘉庆十四年万寿恩科,各省年老举子居然多达372名,会试完毕之后,嘉庆帝也都分别赏赐加衔,不过嘉庆帝明确指出,凡是被赏赐职衔的年老举人,以后不得参加会试,这一制度一直被沿袭到清末。
不过嘉庆帝也认识到了恩赏制度的弊端,因为从以往的各科情况来看,很多年老举人存在虚报年龄的情况,有的只有60岁,却谎报70岁。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嘉庆帝提高了恩赏年老举人的门槛,规定年80岁以上的赏国子监学正衔,90岁以上的赏翰林院检讨衔,95岁以上的赏翰林院编修衔,100岁以上的赏国子监司业衔。

和乾隆朝相比,嘉庆中期以后70岁以上的年老举人已经失去了恩赏的资格,尽管此后也有虚报年龄的情况发生,但门槛提高了,从制度上多少堵住了一些漏洞。
会试阶段有恩赏制度,那么乡试阶段自然也有。乡试恩赏年老生员的制度始于乾隆三十五年,完善于嘉庆朝,道咸同光各朝沿袭,至光绪二十四年结束。
乡试比会试级别低,七十岁以上赏副榜,八十以上赏举人,而且规定,获得赏赐举人头衔的年老考生,被允许参加会试。
说到这里基本就搞清楚了开篇读者提到的问题,他的祖上既然被恩赏翰林院检讨,说明参加会试的时候至少是80岁以上了,如果是嘉庆朝以后的话,就是90岁以上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赏赐年老举人的各种职衔属于荣誉性质,不就职、无俸禄,只颁给相应的顶戴补服。不过就算不是实职,能混个虚衔也是光宗耀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