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毛主席看完一封项英电报后,气到浑身发抖,直到晚年仍没忘

雨后清新心舒畅 2024-12-20 10:05:13

1939年,毛主席看完一封项英电报后,气到浑身发抖,直到晚年仍没忘

1939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一份由新四军政委项英发出的电报,让远在延安的毛泽东震怒不已。这份电报的内容,关乎着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将领高敬亭的生死。作为红28军的创建者,高敬亭曾在大别山区指挥不足2000人的部队与敌军周旋,不仅牵制了17万国民党军队,更使部队发展到3000人之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却在新四军改编后,因与军部在作战部署上的分歧,被项英以"投敌"罪名诬告于蒋介石,最终惨遭不白之冤。这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以至于毛泽东来不及挽救。这段历史,在毛泽东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遗憾,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仍念念不忘。

传奇将领 铁血忠魂

1929年的中国,革命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年轻的高敬亭毅然投身革命事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

经过不懈努力,高敬亭很快在革命队伍中崭露头角。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被选为苏维埃共和国的中央执行委员,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重要干部。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党中央将一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高敬亭。他被留在鄂豫皖边区,肩负起继续革命斗争的重任。

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高敬亭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才能和战略智慧。他在大别山区竖起革命的红旗,自任政委,组建了著名的红28军。

为了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生存发展,高敬亭制定了一系列独特的战术。他根据当地地形特点和敌人的作战习性,创造性地开展游击战争。

红28军在高敬亭的指挥下,以不足2000人的兵力,展开了为期三年的游击战争。这支队伍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深深刺入敌人的心脏。

在这三年中,高敬亭率部与敌人展开了数百次大小战斗。他们不仅成功牵制了多达17万之众的国民党军队,还使自身力量不断壮大。

从最初的不足2000人发展到3000多人,红28军的成长令党中央为之振奋。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收到了一份关于红28军战绩的报告。

看完报告后,毛泽东赞不绝口:"红28军与敌人斗争的成绩很好啊,这个高敬亭真是了不起!"这份由衷的赞誉,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敬亭的充分肯定。

1938年,当周恩来在武汉进行统战工作时,专门抽出时间接见了高敬亭。这次见面,周恩来对高敬亭及其部队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表彰。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响应国共合作的号召,红28军与南方游击队合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被任命为第四支队司令员,继续率领部队抗击日寇。

在蒋家河口战斗中,高敬亭指挥有方,带领部队一举消灭20多名日军,而己方却无一人伤亡。这场漂亮的胜仗,连蒋介石也亲自发来嘉奖电报。

统战纷争 暗流涌动

内战时期的荣光刚刚褪去,新的矛盾已经在暗中滋长。随着国共合作的开展,新四军内部的政治氛围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王明在党内大肆鼓吹"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政策,这种主张实际上模糊了革命的底线。他派出自己的亲信深入新四军基层部队,试图改造部队的革命性质。

高敬亭作为一名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革命军人,对王明的做法提出了尖锐批评。他公开指责王明的主张是"投降主义",这种直言不讳的态度让王明记恨在心。

与此同时,驻扎在大别山的国民党桂系部队也在下一盘大棋。他们打着统一战线的旗号,实则处处限制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桂系部队采取了断粮断饷的手段,停止向第四支队供应军需物资和军饷。这种卡脖子的做法,让新四军第四支队的处境变得举步维艰。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高敬亭敏锐地察觉到斗争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他提出第四支队应该尽快转移,利用熟悉的大别山地形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然而,新四军军部对高敬亭的建议持相反意见。军部下达命令,要求高敬亭率部向合肥方向开进,在那里开辟新的根据地。

这道命令引发了军部与高敬亭之间的重大分歧。在高敬亭看来,合肥地区地形开阔,敌情复杂,不利于部队立足发展。

1939年初,尽管心存疑虑,高敬亭还是率领第四支队向合肥挺进。但在行军途中,他因身体原因不得不暂时返回。

新四军军长叶挺对高敬亭的这一举动十分不满。他立即下达严令,责令高敬亭必须再次向合肥方向进发。

就在各方势力暗流涌动之时,新四军政委项英也对高敬亭的举动产生了怀疑。他认定高敬亭这种行为是对军部命令的抗拒,是居心叵测的表现。

项英的态度让本就紧张的局势更加恶化。他开始在背后筹划,要借助外部势力来解决这个"不听话"的部下。

就这样,一场针对高敬亭的罗网正在悄然编织。在统一战线的表象之下,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即将遭遇他的人生至暗时刻。

电报惊雷 延安震怒

1939年的一个平常日子里,延安中央机关收到了一份来自新四军军部的加密电报。这份由项英亲自拟定的电报,其内容之恶毒令人震惊。

电报中,项英以极其严厉的措辞控告高敬亭"通敌叛变"。他声称高敬亭与国民党桂系部队有勾结,企图分裂新四军。

项英在电报中更是添油加醋,称高敬亭拒不执行军部命令,已经构成"军事叛变"罪。同时,他还向蒋介石密报,要求国民党军队予以缉拿。

这份电报很快被送到了毛泽东的办公桌上。看完电报内容后,毛泽东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毛泽东立即召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紧急磋商。他们都清楚地记得,就在不久前,高敬亭还率领部队取得了蒋家河口战斗的胜利。

一个屡建战功的将领,一个党中央曾经高度赞扬的干部,怎么可能突然变成了叛徒?但项英的电报已经发出,事态发展已经无法挽回。

毛泽东当即决定派人前往新四军军部了解情况。然而就在这时,又一个噩耗传来。

国民党军队已经根据项英的密报,开始对高敬亭展开围捕。大别山区的形势瞬间紧张起来。

远在延安的中央领导们,此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场悲剧上演。电波传递的速度再快,也快不过子弹的速度。

在项英的诬告下,高敬亭被国民党逮捕。这位战功赫赫的红军将领,就这样含冤而去。

这个消息传到延安后,毛泽东气得浑身发抖。他猛地拍着桌子说:"这是对革命同志的谋杀!"

项英的行为不仅害死了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将领,更给党的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毛泽东对此深感痛心。

中央立即发出指示,要求新四军军部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但为时已晚,高敬亭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革命队伍。

这件事给毛泽东留下了深深的遗憾。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他仍然时常提起这段往事。

每当谈起高敬亭的遭遇,毛泽东总是非常激动。他说:"高敬亭是个好同志啊,项英太不应该了。"

这场悲剧也给党的历史留下了深刻教训。它警示后人,在革命队伍中,必须时刻警惕那些打着革命旗号行不轨之事的人。

历史拨云 正义终现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项英在这场历史悲剧中丧生。这个曾经诬陷高敬亭的人,也在历史的洪流中走向了他的结局。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971年,一场关于高敬亭的特别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决定为这位英勇就义的革命先烈平反昭雪。

会议上,与会者重新梳理了高敬亭的革命经历。从他组建红28军到带领部队抗击日寇,每一段历史都闪耀着革命者的光辉。

新四军老战士们纷纷站出来作证,他们讲述了高敬亭在大别山区带领部队艰苦奋斗的往事。这些证词,都印证了高敬亭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毛泽东亲自过问这个案件的处理结果。在听取汇报时,他多次提到当年收到项英电报时的愤怒。

组织调查组深入大别山区,走访了当年的亲历者。他们在国民党的档案中,发现了项英给蒋介石的密电底稿。

这些新发现的历史材料,彻底还原了当年的真相。项英出于个人权力欲望,不惜陷害同志的卑劣行径被完全揭露。

中央专门向高敬亭的家属发出慰问信,承认当年组织上没有及时识破阴谋,让一位好同志蒙受不白之冤。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中央决定编写专门的党史材料。高敬亭的事迹被写入党史教材,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别山区的群众自发组织纪念活动,缅怀这位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他们在高敬亭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竖起了纪念碑。

当地党史部门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高敬亭的史料。从他的入党档案到红28军的作战记录,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被永久保存。

革命老区的学校把高敬亭的故事编入教材。孩子们通过这些感人的故事,了解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

1972年,中央军委追认高敬亭为革命烈士。这个迟来的荣誉,终于还给了这位英勇的革命战士。

在平反文件中,中央高度评价了高敬亭的革命精神。他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即使在最危难的时刻也没有背叛革命理想。

高敬亭的名字,被镌刻在革命烈士纪念碑上。每年清明节,都有人来此献花祭奠,缅怀这位为革命献出生命的英雄。

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革命队伍中的权力之争,有时会演变成对同志的残酷迫害。我们必须时刻警惕,防止类似悲剧重演。

直到今天,高敬亭的故事仍在革命老区广为流传。人们记住的不仅是他的英勇事迹,更是一个革命者至死不渝的坚强信念。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