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战死,叶剑英为何写诗:英雄战死错路上?

雨后清新心舒畅 2024-12-20 11:35:16

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战死,叶剑英为何写诗:英雄战死错路上?

1931年冬,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在江西宁都起义,17000将士毅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红五军团。董振堂从副总指挥到军团长,率部参与了多次重大战役,屡建功勋,红五军团也因在长征中多次担任后卫、保卫主力军团安全而获得"铁流后卫"美誉。然而,命运弄人,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董振堂和他的红五军团被迫踏上了一条不归路。1937年初,在河西走廊的高台县,这支英勇的部队最终全军覆没,董振堂也壮烈牺牲。25年后,叶剑英元帅写下"英雄战死错路上,令我深怀董振堂"的诗句,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位老战友的无尽惋惜。这首诗究竟缘何而作?董振堂和他的红五军团又经历了怎样悲壮的命运转折?

铁血军魂:英雄部队的革命征程

1931年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驻守江西宁都,这支部队即将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2月14日,赵博生、董振堂等革命志士带领全军1.7万将士,毅然决然地举行起义。这支起义部队随即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行列,改编为红五军团。

红五军团的成立,为中国工农红军注入了一支生力军。这支部队与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并肩作战,共同构成了红一方面军的三大主力。

季振同被任命为红五军团第一任总指挥,而董振堂则担任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董振堂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革命热情,很快在部队中脱颖而出。

1932年6月,董振堂接任红五军团总指挥,后改称军团长。在他的带领下,红五军团积极投入到革命战争的洪流之中。

赣州战役中,红五军团表现出色。在第四次反"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中,这支部队更是屡建战功。

长征开始后,红五军团担负起了全军后卫的重任。在湘江战役中,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5000多名将士倒在了这片热土上。

34师师长陈树湘和政委陈翠琳的牺牲,让红五军团蒙受了重大损失。但是这支英勇的部队依然咬紧牙关,继续前进。

在金沙江畔,董振堂率领红五军团坚守阵地达9个昼夜之久。他们的英勇抵抗,为主力部队成功渡江赢得了宝贵时间。

正是由于红五军团的顽强战斗,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才得以胜利会师。这支铁血部队也因此获得了"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

权谋之下:军团覆灭的命运转折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为了加强团结,上级决定对部队进行混编。这个决定看似平常,却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红五军团被划入左路军序列,而中央却带领着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踏上了北上之路。董振堂和他的红五军团被留了下来,不得不在张同志的领导下另谋发展。

张同志对红五军团的态度日渐恶化,对董振堂的排挤也愈发明显。这种情况在部队中引发了普遍的不满情绪,军心开始动摇。

在中央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董振堂向张同志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这一举动招致了严重后果,红五军团的电台被没收,从此失去了与中央联系的唯一渠道。

在走投无路之际,董振堂找到了处于半软禁状态的朱老总,希望能够带领部队一同北上。然而朱老总也是身不由己,只能劝说董振堂以大局为重,不要轻举妄动。

张同志开始逐步架空董振堂的权力,一系列人事调整接踵而至。原军团政委李卓然被调离,由张同志的亲信黄超接任。

随后,红五军团被迫与红33军合编,改称红五军。这次改编使得董振堂的指挥权进一步被削弱。

在此期间,红五军承担了大量的警戒和阻击任务。与其他部队相比,他们获得的休整时间少之又少。

部队的疲惫和士气的低落日益显现,但张同志并未给予任何关照。这支曾经威震四方的铁军,正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逐渐消耗。

正当全军在会宁会师之际,红五军接到了一道西进渡河的命令。这道命令将这支英勇的部队推向了最后的深渊。

董振堂的警卫队长高志中曾回忆,在临别之时,董振堂红着眼睛说他们可能再也见不到面了。这个预感最终成为了残酷的现实。

这段时期成为了红五军团命运的转折点,一系列的政治博弈和军事调动,将这支英勇的部队推向了一条不归路。在张同志的指挥下,他们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大漠孤烟:铁血将士最后征程

1936年11月,红五军奉命西渡黄河,踏上了进军河西走廊的征程。寒冬已至,茫茫戈壁滩上,这支部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董振堂带领部队跋涉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粮食补给线被完全切断。将士们只能靠着吃零星找到的野草、树皮度日,有时甚至要以马血充饥。

部队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寒风刺骨,冻伤和病倒的战士越来越多。董振堂亲自背负伤病员,带头在风雪中开辟前进道路。

1937年1月,红五军终于抵达河西走廊的重镇高台县。然而等待他们的不是休整的机会,而是国民党马步芳部的重兵包围。

马步芳调集了大量精锐部队,对红五军形成了多重包围之势。董振堂临危不乱,组织部队构筑防御工事,准备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连续多日的激战中,红五军将士以惊人的勇气抵抗着敌人的进攻。但是补给断绝,弹药告罄,战士们的处境愈发艰难。

董振堂带领部队多次突围,都被敌人的重重包围所阻挡。敌军的炮火日夜不停地轰击着红军阵地,伤亡人数急剧增加。

在一次突围战斗中,董振堂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这位铁血军魂永远地倒在了大漠的黄沙之上。

军团政委黄超在战斗中也英勇牺牲,整个红五军的指挥系统陷入瘫痪。残存的将士仍在负隅顽抗,但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

高台之战,这支曾经叱咤风云的铁流后卫几乎全军覆没。数千名将士长眠于大漠黄沙之下,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革命挽歌。

幸存的战士们四散而逃,有的被俘虏,有的流落当地。董振堂的警卫员高志中是少数逃出生天的幸运儿之一,后来他将这段血泪史讲述给了后人。

这场战役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河西走廊的风沙中,埋葬着红五军团将士的铁血豪情,也埋葬着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悲歌。

历史回望:元帅诗咏铁血忠魂

1962年,叶剑英元帅来到甘肃视察工作,特地前往高台县祭奠董振堂和红五军团将士。站在这片黄沙漫漫的土地上,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叶剑英与董振堂相识于宁都起义时期,那时他担任中央特派员。两人在长征途中并肩作战,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在祭奠仪式上,叶剑英久久伫立,目光凝视着这片曾经浸染烈士鲜血的土地。随行人员看到,元帅的眼中噙满了泪水。

回到住处后,叶剑英提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律《祭红五军团董振堂同志》。诗中"英雄战死错路上,令我深怀董振堂"两句,道出了他对这位老战友的无尽追思。

这首诗很快传遍了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红五军团的历史,思考这支英勇部队覆灭的深层原因。

1978年,中央军委为董振堂同志平反昭雪。组织上确认,董振堂是在执行任务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而非"叛徒"或"逃兵"。

甘肃省政府在高台县为红五军团修建了纪念碑,每年都有大批群众前来祭扫。这座纪念碑见证着一段令人扼腕的革命历史。

当地群众自发收集整理红五军团将士的遗物和史料,建立了红五军团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

2012年,董振堂的警卫员高志中已是耄耋老人,他专程从四川赶到高台,为后人讲述那段峥嵘岁月。这些珍贵的口述史料,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重要依据。

历史学家们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红五军团的悲剧源于当时错误的军事决策和某些领导人的专断独行。这个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今天,红五军团的故事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革命意志,什么是军人荣誉。

在河西走廊的风沙中,依然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董振堂和他的将士们,用生命谱写的革命壮歌,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进。

1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