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帝王图》
古帝王图,又称历代帝王图、列帝图、十三帝图、古列帝图卷、古帝皇图卷,是由初唐时期画家阎立本所绘画的大型绢画。画卷尺寸为51.3×531厘米。
该画卷描画了十三位中国帝王,他们分别是: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汉昭烈帝刘备、吴大帝孙权、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
目前该画卷被收藏在美国波士顿的波士顿美术馆。

《古帝王图》局部
阎立本选取的十三位帝王都是带有典型性的暴君、庸帝、昏王、明主。
每个帝王独立成一组,一般有两名侍者,其中陈后主只有一侍。构图表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立像,侍者在旁;一种是坐像,侍者穿插左右。作为共同气质,这些皇帝多少均具有“王者”风度,为了突出天子,侍者们相应昼得矮小,甚至于和帝王的高大不成比例,这是中国传统绘画常用的手法。
2、《春消息图》
《春消息图》创作于元代,作者是邹复雷。材质纸本墨笔,尺幅34.1cm×223.4cm。

《春消息图》局部
图中所绘梅花干苍枝劲,花朵繁密。画家经劲健和时带飞白的笔触皴写粗干,枝条用笔遒劲挺峭。梅花的画法尤为奇特,既不是用笔点染,亦非以线勾勒,而是用纸或绢卷蘸墨点成。全图显现的是一种苍健的风格。现收藏于弗里尔美术馆。
3、《照夜白图》
《照夜白图》是唐朝画马名家韩幹的一幅作品。画中所绘的是唐玄宗的坐骑“照夜白”。
在唐玄宗将义和公主嫁给大宛的宁远国王之后,宁远国王回赠两匹汗血宝马,玄宗为其取名“玉花骢”和“照夜白”。画中的照夜白系木桩之上,但昂首嘶鸣,似乎是要挣脱缰绳。其线条简练,马身微染,表现了雄骏的神态。画中的马没有尾巴,因此可能此图曾经受损,经过后人修补而非原图。

《照夜白图》
此画左上角有南唐后主李煜题的“韩幹画照夜白”六字,最左边有墨笔“彦远”,为唐朝张彦远所题,左下角是米芾题字,盖有朱印“平生真赏”,此外还有乾隆题诗、吴说题款、危素题诗、揭汯题诗、张继先(未详何人)题诗、莫士安题诗、楚惟善题款、盖苗题诗、郑桂高题诗、曾鲁题诗、林唐臣题诗、徐尊生题诗、章师孟题诗、沈德潜题诗、丁振铎和陆润庠题款。章则有“恭亲王章”、“溥儒鉴定书画家藏印”、“石渠宝笈”等等数十余。
此画原为清宫旧藏,晚清时期流出。恭亲王奕䜣之孙溥伟为了筹措复辟资金,开始变卖府中包括此图在内珍宝,此时《照夜白图》出现于其府中。1930年代日军侵华时,英国收藏家戴维德托上海古董商叶叔重前往北京,从溥伟手中买下《照夜白图》。期间张伯驹试图将其截下,但以失败告终,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余在上海闻溥伟所藏韩幹《照夜白图》卷,为沪叶某买去。时宋哲元主政北京,余急函声述此卷文献价值之重要,请其查询,勿任出境。比接复函,已为叶某携走,转售英国”。几番辗转之后,1977年《照夜白图》由迪隆基金会捐给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4、《捣练图》
《捣练图》是唐代张萱名画,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系盛唐时的一幅重要的风俗画,对后世绘画风格有重大影响,是唐代仕女画中取材较为别致的作品,系唐代画家张萱之作。

《捣练图》局部
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在长卷式的画面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画作原属圆明园收藏。“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5、《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相传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文学作品《洛神赋》的故事情节所创作的故事画。曹植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情感失意的自我感伤。
《洛神赋图卷》的“分身”古本约九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三本,北京甲本被乾隆定为第一卷,其余两卷简称北京乙本、北京丙本;辽宁博物馆藏一本,简称辽宁本,被乾隆定为第二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二本,简称台北甲本、台北乙本;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二本,简称弗利尔甲本、弗利尔乙本;英国大英博物馆藏一本,简称大英本。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有二本《洛神赋图卷》,弗利尔甲本为设色宋摹本,与北京故宫甲本相比,少了238厘米。弗利尔乙本为白描本,比北京故宫甲本右起最前面,多了停下来的车、伞盖、马、随从。

白描本 弗利尔乙本 局部
6、《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长卷,相传为晋顾恺之的作品,但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该画卷为5世纪到8世纪时期的摹品。此画根据晋诗人张华所公元292年作《女史箴》一文所绘,《女史箴》用于告诫皇帝后宫中的女性尊崇妇德,此画卷表现了张华的诗歌。

场景一:引言
此画是现存已知的最早的中国画长卷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书画作品之一。最早见于记录是宋徽宗时期,传世几百年留下了大量藏家的印章,最后成为了乾隆皇帝的收藏。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女史箴图》被英军从清宫掠走,现藏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这幅画卷并不完整,十二幅场景中的前三幅场景已经丢失,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拥有十二幅场景的南宋素描摹本。

场景七:化妆
7、《太白行吟图》
《太白行吟图》是南宋画家梁楷所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画,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太白行吟图》
该图描绘了李白的形象,作者梁楷在画面上没有任何背景,只用寥寥数笔画出李白飘飘欲仙,冉冉欲举的形象。他不同于屈原行吟式的忧愤,也不同于杜甫行吟式的深沉,而是浪漫欹侧,嬉笑怒斥的“诗仙”。
8、《寒江独钓图》
《寒江独钓图》是宋朝马远创作绢本设色画,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 。

《寒江独钓图》
《寒江独钓图》画中有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 。
9、《朝元仙仗图》
《朝元仙仗图》为北宋宗教画家武宗元所绘制的一幅绢本白描长卷, 曾收藏于美国华人收藏家王季迁手中,在其去世后失窃下落不明。

《朝元仙仗图》
该画作描绘了五方帝君中的三个帝君,去往朝谒天上的最高统治者时的队仗行列。画家以流利的长线条描绘此图,画中人物栩栩如生,表情生动,描画出了不同的人物的不同的身份与形态特征,成功地表现出帝君的庄严、神将的威武和仙女的丰姿,是白描人物画的代表作。
10、《五色鹦鹉图》
《五色鹦鹉图》是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五色鹦鹉图》
此图为横卷,画中一只鹦鹉立于一斜枝上,鹦鹉得意自适,似与人语,俏姿可掬。正是春光明媚之时,杏枝抽条,白花朵朵,欣欣日上。此图是一幅写实性的小品,可以看出徽宗“妙体众形”的深厚功力。
国破国宝不在!铭记历史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