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咸丰帝登基,下诏众大臣上奏治理国家的建议。皇帝意气风发,希望清廷在内忧外患中振作起来。一时间,满汉众臣纷纷上奏。时间长了,同治皇帝无暇细看奏折,只是批”知道了。” 此时,身为礼部右侍郎的曾国藩眼看递上的折子迟迟没有消息。心急如火,写下了一篇《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在上朝时,对同治帝大声诵读内容,大致有三点:(1) 防琐碎之风 (2) 杜文饰之风 (3) 防骄矜之风 。说完,还继续说同治不应年纪轻轻就出诗集。同治耐着性子听完,最后非常生气,连说了几声:“狂悖”。然后就要将曾国藩治罪。幸亏旁边大臣请求,才没有下罪曾国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c0d61176c4c670ad2cadfe0a453afa3.jpg)
咸丰二年,曾国藩以前兵部侍郎赴长沙办理团练,也就是创建湘军。因为同治帝不喜欢曾国藩,所以并没有给他实权。当时太平天国起义军已经陆续占领安庆,九江,南京等大城市。八旗,绿营军不是太平军的对手。同治帝意图各省建立团练来镇压太平军。总算同治帝任命曾国藩为江西巡抚后,湘军才正始在江西前线,和太平军对峙。1855年,赵烈文经亲戚介绍,来到曾国藩做幕府。初见赵烈文,只觉得他是一个孤傲的一介书生。只懂的纸上谈兵。于是曾国藩命他下樟树大营参观。赵烈文走过一遍后,只说湘军军纪不振,士气低落。不久,赵烈文家中母亲病中,遂提出辞呈。曾国藩没有挽留。但在临走之前,湘军水陆营又一次战败。赵烈文开始引起曾国藩的注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50bc15d9b583e5bd7ed19dd0600eb5a.jpg)
1867年,由于镇压剿灭太平军有功,曾国藩已是大清两江总督。这一年,赵烈文又进总督府成为曾国藩幕僚,并拜曾国藩为师。7月21日的晚上,俩人叙谈,亲如一家人。上自朝廷军事,下至诗文章故,无所不畅谈。赵烈文认为清廷自建立时便不合理。而后又杀戮过重。虽然康熙,乾隆呈太平盛世。但已是老天给君王的福报,福报耗尽。则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并且说,瓦解之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也就是说大清还有五十年寿命。实际上,曾国藩的看法与赵烈文的都是正好相反的。曾国藩是充满矛盾的心情听完赵烈文说完这些话的。他心情复杂,认为慈禧“威断” 恭亲王“聪明”。对大清还怀抱希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71128808b65c463560ec827f0552c73.jpg)
1868年,曾国藩成为大清直隶总督,在当时是中兴名臣。权倾一时,这时,他经常携赵烈文进京面见同治帝,两宫太后慈禧、慈安。以及恭亲王奕訢。对大清核心统治人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内形势有了全面的了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60b22e24354b785c0e620ea29a1f983.jpg)
曾国藩见过同治后,感觉其一脸淡然,无法推测。接下来,这位中兴名臣终于发觉,所有朝廷上下没有一位能够力挽狂澜 ,把内忧外患的国家治理好。赵烈文虽远离京师,但凭旷世奇才,推断慈禧虽“威断” 但正因此而被蒙蔽。恭亲王“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7d5ec2076ff71f77604a0c10ceb6585.jpg)
赵烈文还认为”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割,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轴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言下之意,只要慈禧和同治还在位,皇威的作用还是有的。朝廷的瓦解,关键在于轴心,也就是说,一旦核心统治腐烂,清朝也就亡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9e8c722fd18be3eaf88433ee5fc4c76.jpg)
在不断地交谈中,曾国藩边听边思索,甚至对赵烈文说你这不是戏言吧。赵烈文尊敬地对他说:“你为我师,我虽善谑,何以此为戏。”
这位幕僚并没有说错,44年后,辛亥革命胜利,宣统皇帝下诏退位。清廷土崩瓦解。曾国藩与赵烈文之间这些看来大逆不道的交谈内容在《能静居日记》中都有详细记录。这是赵烈文撰写留给后世的宝贵资料。正是幕僚赵烈文的精准远见,才让曾国藩终于认清了朝廷大势已去。虽忠心耿耿尽职尽力,但总将回天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