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三届国展篆刻评审的体会文

书法为墨心 2024-05-08 01:37:23

徐正濂,一名徐正廉,别署楚三,1953年生于上海,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理事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等。出版有《当代中青年篆刻家精选——徐正濂卷》《徐正濂作品集》《徐正濂篆刻》《西泠印社中人——徐正濂卷》《徐正濂篆书篆刻》《徐正濂篆刻评改选例》《徐正濂篆书楹联选》《徐正濂篆书选》《诗屑和印屑》《抱华精舍来鸿录——钱君匋先生师友信函漫解》《徐正濂行迹选》等数十部著作。

关于十三届国展篆刻评审的体会

文/徐正濂

有幸参加全国第13届书法篆刻展的评审工作,我被分在篆刻组。

老实说我对评审结果不是很满意,因为我个人认为,部分比较有创意有个性、也刻得相对成熟老辣、还是老作者的作品,在最后阶段落选了。但是我对评审程序没有意见,周密严谨,公平规范,无可挑剔。所以在最后的评审总结会上,我也对评审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不违心。

领导总喜欢说“既要”“又要”。但是极难,绝大多数工作包括书法篆刻评审,既要和又要的目标是会有矛盾有冲突的,大概率只能是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大。比如说评审工作,突出个性、强调创造,便可能与公平、公正、民主和尊重集体意见相矛盾。十几年来的几次展览、几次评审已经发现了这问题。但是发掘几件有新意的作品,发现几位有创造力的作者,显然没有被认为比公平、公正、规范和体现集体智慧更重要。整体环境使然,不要对中国书协有特别的苛求,在网络时代,在维稳环境下,我觉得展览不出纰漏,平稳过渡,隆重热烈,皆大欢喜是最高要求。不要期望激起什么重大反响,或者引出什么深刻思考。也不必和几十年前的某某展览相比较,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领导的要求也不同。

在这样的背景下,此届评审在程序的周密、严谨、细致、严格和规范方面,可以说比上届又有改革又有提高。一是所有作品全部评委过眼,不厌其劳。二是任何关乎作品和程序的意见,无论巨细,全部由所有评委打票决定取舍,少数服从多数,没有评委主任或相关领导任何个人意见的介入。三是避嫌措施近乎苛刻,监审严密如抓间谍。

我在总结会上开玩笑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过了四天,监审人员是目不斜视,贴身防守,我是承诺书写了一份又一份。比如说评委提名两件作品上档的程序,必须保证六亲不认:一不是你亲属亲戚,七大姑八大姨远房老舅的子女都不行;二不是你学生;三没有利害关系,不是你债权人或作品经纪人之类;四不是你本省作者。认可后马上在承诺书上签字,签字后马上由监审逐项审核。我承认,我提名的两件,并不是我认为最好的最应该上一档次的,因为我真正看中的作品犯以上之忌。四是以往评审,作品审读是最后环节,现在又增加了审议环节。审议专家不管篆刻质量的好坏,专看篆刻内容、篆刻文字和边款内容、边款文字有无错讹。我们评委审读当然也看文字是否错讹,但没有审议专家的学术水平,也不如他们细致和严格。值得重点说明的是:不管审议多么严苛,意见尽可以提,但作品的上或者下,并不由审议意见决定,还是由全体评委在听取审议意见后,再打票,以少数服从多数决定。这个程序我觉得还是很合理很明智的,较好处理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又体现了尊重集体智慧的原则。

但结果还是属于比较遗憾。经过数轮打票、筛选、提名,上上下下,最后剩下九十余件作品。而再经过审读和审议后,被认为有瑕疵有错误,拿出来评析的竟然有五十余件!这固然说明今天的篆刻作者,在文字基础和语文水平方面还比较薄弱,也说明全国展的审读和审议环节,已经有点“不近人情”了。好在绝大多数有“瑕疵”的作品,在打票环节被多数评委留了下来,最后剩下73件,等待后续的面试考验。

边款错得比较多的是俩字:一个是“明窗净几”的“几”,好多作者刻成繁体“幾”;一个是“闾里”的“里”,刻成繁体“裏”。其中不乏优秀篆刻作者,篆刻本身的质量可以说比入选的作品更好。我是觉得很遗憾,颇有恻隐之心。但大多数评委认为应该执法一致,同样的错误,不能有的上有的不上。他们说得对,更符合公平原则。另有一件作品我很看好,清劲有致,意味隽永,尤其可贵的是其有个性有特点,在那些基本相似的大古玺、将军印、蟠条章之中,她特立独行,玉树临风。眼看她过关斩将,一直到最后还硕果仍在,不料还是被审议出有一方印,其刻了“治郭安邦”。审议委员认为不妥:“郭”不是“国”,乃是城外围着的大墙。我说他就治理城外的大墙范围也行啊。但是多数评委认为不妥,这属于改了“敏感词”,以不上为妥当。可惜了。

以上所述只是评审之微末一斑,关于严谨、严格方面,可以说的还很多,不赘。每一次全国展的评审,都是下一次全国展的研究对象;每一次评审程序的改革,都会引起下一次投稿的一定程度的创作风向转变。这次为防止遗珠之憾,全部印屏逐件投射到大屏幕让全体评委过目。立意是值得点赞的,但对于刻小古玺和多字元朱文印的作者来说是不利的,因为很难看清,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把每方印都放大来审视他们的惨淡经营。

其二,篆刻评审不仅仅是看一方印,还要看一件印屏的整体效果,因此印屏制作是很多作者重点关注的。为了丰富,很多作者就刻不少四面边款,刻四面边款就得撰一篇文情并茂的文字,有的作者还发思古之幽情,喜欢显摆文言。文字一多,如果文字功夫不到家,如果文学造诣不及位,被挑出瑕疵的概率也就大了。

全国书法篆刻展举办了13届,见仁见智,每每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应该有不同的看法,存在争议是好事,有利于展览、有利于评审的不断改进。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反而是有问题的。

我个人觉得,全国书法篆刻展不是至高无上的展示平台,但也决不是可以随便忽略的存在。全国展更类似古代的科举考试,固然有功成名就者的轻视,有淡泊名利者的鄙薄,也有失意者说葡萄酸,但改变不了无数高才有为的学子,十年寒窗,苦心孤诣,孜孜以求的热情。纵然困难重重,规矩多多,限制极大,难度太高,也改变不了他们的趋之若鹜。因为这是他们人生、仕途的重要桥梁。全国展也如是,固然有许多不足,亟待改进,需要完善,但依然是无数中青年书法篆刻作者拓展他们艺术前程的重要途径。我觉得不能不屑,可以理解,应该重视。同时,无可否认的事实也告诫我们清醒: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科考,并没有给历史留下几件值得传颂的名篇,因为缺乏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最需要的自由意志。苏东坡不是科考成就的,齐白石也不是展览培养的。

0 阅读:12

书法为墨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