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主席的“债主”,每天打电话催债,伟人却责怪他不够朋友

雪青爱历史 2025-03-16 14:14:40

参考资料:

1:《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李银桥,韩桂馨著

2:《红墙里的领袖们》

他是毛主席的“债主”,为了“讨债”,每天一个接一个电话地往中南海打!

管理员觉得他有点小家子气,卫士长也对他颇有微词,甚至就连身为“欠债方”的毛主席,态度都是理直气壮,不仅责怪对方沉不住气,而后还笑骂他“不够朋友”!

这个人叫黄炎培,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教育家,而他与毛主席的交情,或许还要从一次延安之行说起:

1945年,国民参政员一行6人到访延安,黄炎培就是其中一员,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等30多位,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在机场隆重地接待,双方一一握手致意,然而,当毛主席和黄炎培握手时,却语出惊人:“我们20多年不见了!”

此话一出,黄炎培十分愕然,他疑惑地说,我们这是第一次见面呀!可毛主席却笑着说,1920年5月某日在上海,江苏省教育会欢迎杜威博士,你主持会议,那一大群听众之中,有一个人叫毛泽东。

黄炎培听后莞尔一笑,盛赞毛主席好记性,后来,他回到重庆,可每次讲延安之行,都忍不住津津乐道这个有趣的细节,还十分自得地说:想不到在大群听众之中,竟有这样一位盖世的英雄豪杰!

从那以后,两人便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后来,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毛主席等领导人进入北平,与各界代表1000多人在机场见面,黄炎培就在其中,而他入住香山双清别墅,会见的第一位客人,也是黄炎培。

久而久之,两人便成了可以推心置腹的至交好友,工作之余,常常谈及诗作,还互相写诗填词,赠与对方!

抗美援朝时期,入朝作战的部队,名字原本拟定的是“支援军”,可当毛主席征求民主人士的意见时,黄炎培却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异议,支援就涉及到派遣,是谁派出去支援的?如果是国家,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和美国宣战?

毛主席听后,也点头表示赞成,中国出兵,并非要与其他国家交战,而是要去帮助朝鲜人民,他立即拿起笔,将“支援”二字划去,改为“志愿”,“志愿军”这个叫法也就应运而生!

毛主席与黄炎培,一个是共产党领袖,一个是党外民主人士,可就是这样两个相识多年的知己,却在建国后发生了一次“债务纠纷”!

众所周知,毛主席一生爱书嗜书,从青年学生到国家领袖,甚至直至弥留之际,他都是离不开书。

1957年,毛主席决定辞去国家主席一职,尽管手中仍握着最高决策权,需要为重大事件做决定,但毕竟少了一部分政务方面的工作,他可以抽出一些闲暇时间来看书练字,陶冶情操。

偶然间,毛主席听说,黄炎培先生藏有一本王羲之的真迹,便打算借来好好赏鉴一番,借时还专门约定,一个月为期限。

拿到这本真迹后,毛主席只要一有空,就翻书钻研琢磨,有时看着字迹思考,有时拿起笔对照着练习,常常都会有新的理解和感受,简直可以说是爱不释手,有时候沉迷其中,连吃饭也叫不应。

可也正因如此,两人的“君子之约”还没到时间,对方就先急了!

与毛主席一样,黄炎培同样也是一位爱书之人,因为王羲之的真迹,实在太过于珍贵,哪怕是略有损坏都憾而无补,他生怕这本书在外面磕了碰了,因此,自从这本真迹被借走的第一天,黄炎培的心就被悬了起来。

虽说两人约定一个月为期限,可一个星期刚过,他就按耐不住了,每天不断地给中南海打电话,问毛主席看完了没有,后来一度打到,连值班室的人都烦了!

工作人员虽然颇有微词,但既然对方专门来问过,他总不能瞒着不报,直至有一天,黄炎培再次打电话来询问,工作人员趁着给主席倒茶水的功夫,将电话里的事情告知。

毛主席闻言,眼睛里闪出一个问号,语气中略有责怪地说:“怎么学会逼债了?不是讲好一个月吗?我给他数着呢!”

工作人员又赶忙解释,对方不是催着要,而是问问主席还看不看。毛主席毫不犹豫地说“我看!”随后表明态度“到一个月不还,我失信。不到一个月催讨,他们失信,谁失信都不好”!

然而很快,黄炎培的“催债”电话又打来了,而这一次,直接打到毛主席那里。黄炎培先谈了些别的事情,可绕了一大圈,最终还是绕到了那本王羲之的真迹上,毛主席听后,不慌不忙地回复“任之先生,一个月的气你都沉不住吗?”

事后,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有人觉得黄老有些小家子气,有人说黄老跟讨债一样,没个深浅,可毛主席却笑着评价他“不够朋友,够英雄”!

几天后,一个月期限一到,毛主席将这本王羲之真迹,用木板小心翼翼地夹好,让人归还,还特意嘱咐说“零点前必须送到”!

尽管后来,黄炎培又表示,只要主席还在看,尽管可以多看几天,但毛主席却摆摆手婉拒,直言朋友交往要重信义。

对于毛主席和黄炎培的友情故事,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点击头像进入主页还可以观看更多精彩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