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县地名故事及1982年时简况
翠华镇[Cuihud Zhen]大关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南部,关河东侧。海拔1120米。清雍正八年(1730年)大关厅通判迁此,曾筑椭圆形旧城,名老城。十一年(1733年)治所又稍西移至养马坝,即今县治。曾置笔山镇、城关镇。因有翠华寺,且产翠华茶,1982年改今名。
镇区沿翠屏山缓坡中部呈蕉叶形分布,主街北门街、辕门街、南门街南北纵贯。近年城西新建顺路,城东新建翠屏路。面积1平方公里。1982年时人口8163,有少量彝、回、苗等族。有农机修理、食品冷冻、印刷、砖瓦、建筑、缝纫、电石等厂。昆水公路经此。
2.雄魁垴[xiongkuinao]在大关县翠华镇北8公里老鹰岩上。海拔1305米。属翠华镇。雄魁即彝语“雄块”异读,“雄”为古时彝官,“块”指村寨,意即古时彝官居住的村寨。“垴”系方言,指山梁上的平地。清雍正六年(1728 年)曾在此建木城,为大关厅通判地。现别名木家营盘。聚落呈块状分布。断墙残垣依稀可辨。1982年时人口356。汉族。附近产玉米、稻米
3.上高桥[Shanggaoai6o]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人民政府驻地。在翠华镇西南16.2公里,酒渔河东岸。海拔1820米。
清同治二年(1863年)此地建过一座较高的木桥,并与下高桥对称,因此得名。聚落倚缓坡呈条状分布。
1982年时人口639,以回族为主。附近产玉米、马铃薯及木漆、兰花籽、梨。有公路南接昆水公路。附近泉瀑迭现,自然景色秀丽。
4.小河边[Xiohebian]大关县青龙乡人民政府驻地。在翠华镇东12公里,洛泽河西岸青龙山下峡谷中。海810 米。
位于小河汇入洛泽河处,因名。聚落呈不规则块状分布。1982年时人口519。产玉米、稻米、小麦及木漆、烟叶、油桐、板栗、茶叶。其西200米河边有青龙洞,长约500 米,洞中有泉水涌出。昭通一彝良一岔河公路经此。
5.玉碗[Yuwan]大关县玉碗乡人民政府驻地。在翠华镇南9公里,五寨河与头道沟交汇处。海拔1220米。
此地原有一石似碗,出水不干不溢,因称玉碗。又名新村。聚落沿公路两侧呈条状分布。1982年时人口389。附近产玉米、稻米、烟叶及油桐、茶叶。为县南农贸集市。昆水公路经此。
6.悦乐街[Yuelejie]大关县悦乐乡人民政府驻地。在翠华镇西北14公里,洒渔河东南岸。海拔1160米。村边原有一块水田似月形,田边即大路,因名月路。
1950年后建立人民政权,为表达人民的喜悦心情,改名悦乐。聚落呈块状分布。1982年时人口636。附近产玉米及油桐。有公路东接昆水公路。
7.黄葛溪是大关县黄葛乡人民政府驻地。在翠华镇北11公里,关河西岸。海拔740米。因溪边有黄葛树得名。聚落沿公路西侧呈带状分布。1982年时人口729,附近产玉米,稻来及油惘、乌柏、花生、排桔、核桃、板栗。昆水公路经此。河上有清代建的铁索桥。
8.铁线溪,大关县寿山乡人民数府驻地。在翠华镇北18公里,云台山缓坡下部。海拨900米。因溪沟中多铁线草得名。聚落沿公路西侧呈条状分布。1982年时人口820。附近产玉米、稻来、小麦、马铃薯及油桐、乌柏。有水泥厂。麻绥公路经此。
9.大弯子[Dawanzi]在大关县翠华镇北15公里。海拔889米。属寿山乡。因位于一山弯中得名。聚落呈不规则块状分布。
1982年时人口388。附近产玉米、小专、红薯及油桐、乌柏。麻绥公路经此。
10.黄荆坝[Huangjingba]大关县吉利乡人民政府驻地。在翠华镇东北31公里,关河河谷西缘。海拔600米。因坝中曾生长黄荆树得名。聚落沿公路两侧呈条状分布。
1982年时人口565。附近产玉米、稻米、小麦、花生、油菜及油桐、乌柏、核桃、板栗。昆水公路经此。关河上有人行钢索吊桥。1917年发生过6.7级地震。
11.吉利铺。在大关县翠华镇东北29公里。海拔780米。属吉利乡。地处交通大道,为古驿站名。聚落处关河稍北,呈散列式分布。
1982年时人口359。附近产玉米、稻米、红薯、花生及乌柏、油桐。昆水公路经此。1917年发生过6.7级地震。
12.天星场[Tianxingchang]大关县天星乡人民政府驻地。在翠华镇东北12.5 公里两河交汇处。海拔690米。因原驻地火烧寨常遭火灾,相传一四川僧人指点把街迁于今地,后再无火灾,人们误认是天上星宿指点,因名天星,聚落被洛泽河、黄水河分为三片。
大关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自古为川滇交通要道,秦开“五尺道”即经此。西汉为朱提县地,属犍为郡。东汉属犍为属国。三国蜀汉属朱提郡。南朝齐为北朱提郡地。唐为协州西安、湖津两县及靖州分协县地,属戎州都督府。南诏为阿旁部,属拓东节度。宋属潼川府路。元为乌蒙路地。明为乌蒙府地。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大关厅,治雄魁垴,后移治今翠华镇,因境内有栅子门等险关重叠,关镇坚固,故名。雍正九年(1731年)属昭通府。1913年改置大关县,属滇中道。1916年道废,直属省。1942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昭通专区,1970年属昭通地区。地处滇东北中山山原北部。由于河流切割,地表起伏大,山峦重叠,峡谷发育。最高点为南隅的高家梁子,海拔2785米;最低点为东隅关河出境处吊楼子,海拔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