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新四军活捉国军中将,陈毅请示毛主席:装不认识,放了如何?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4-03 17:54:05

1943年3月17号那晚,雨下得特别大,新四军第四师的头儿彭雪枫带着队伍,一口气跑到江苏泗阳的山子头,来了个突然袭击。

只用了半天时间,我们就迅速出手,把上千敌军全部搞定,还顺手抓到了他们的头头韩德勤。

得明白,韩德勤这家伙,在国军里可是个中将大佬,那时候他既是江苏省的老大,又兼着鲁苏战区的二把手,手下曾经管着整整10万精兵呢。

抓到这么高职位的国军大官,按理说该是大喜事,值得放鞭炮好好庆祝一番。但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却觉得这事儿挺让人头疼的。

他琢磨了好一阵子,然后给在延安的毛主席发了封电报,内容是这样的:老韩被抓了,咱们假装不认识他,赶紧混在俘虏堆里一块儿给放了,您看行不?

韩德勤有啥特别的地方呢?为啥陈毅会提议放了他?放了他之后,又带来了啥后果?

【俘获国军中将,陈毅请示释放】

1943年2月头上,海上大战斗打了足足半年,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那一仗被打得落花流水。他们不光丢了海上控制权,连战略上的主动权也没了,整个太平洋战场上都处了下风。

在局势极为紧张的时候,日本那边很快就对在中国苏北打仗的国共两党军队,就是新四军和韩德勤率领的国军,发起了全面的战斗。

苏北这块地方,就在长江三角洲那儿,地挺平的,到处都是河,东西也多得很,经济和制造业都挺牛。要是日军能把这儿占了,那资源不就随便抢嘛,还能拉些伪军来帮忙,补一补被盟军打掉的那些力量。

另外,因为太平洋战场上老是打败仗,海上的运输路线眼看就要被掐断。日本那边挺有先见之明,打算赶紧把陆地上的交通要道给打通了。

占领苏北这块长江下游的地方后,顺流而上,一路攻打到首都重庆,然后继续往前,连接到东南亚,这明显是最好的路线。

1943年春天那会儿,日军和伪军加一块儿,总共出动了2万多号人,对苏北地区来了个大范围的搜捕行动,那场面真是浩浩荡荡,恨不能把路过的地方都翻个底朝天。

之前那会儿,韩德勤的部队在跟我们打的时候就已经连连吃亏,人员损失挺大。现在一碰上装备好得吓人、凶狠至极的日本鬼子,他们直接吓得不知道该咋办了。有一队人马干脆就举了白旗,投降了敌人,剩下的士兵也是扔下武器和盔甲,到处乱跑。

想着大家得互相帮忙,抗日是最重要的事儿,陈毅赶紧让离着最近的新四军第三师赶紧出兵去帮忙。

在我军的宽容保护下,韩德勤的主力部队顺利撤走,没遇到啥麻烦,而且还收获了不少后勤物资支援。

谁能想到,他非但没有对此心存感激,反而像《农夫与蛇》的故事那样,闹出了这么一出大戏。

韩德勤从险境中逃出后,瞅准我们军队正全力攻打日军据点的空档,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大胆地闯进了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带,就是泗阳县的山子头那一块,还有它周围的地方。

国民党军队在这里肆意妄为,大肆摧毁抗日力量,抓人、伤害革命老百姓,还招呼其他队伍前来帮忙,打算一举占领我们的根据地。

韩德勤干的坏事,让新四军全体人员气得不行,他们下定决心要好好收拾他一顿。于是,就有了开头说的那件事,新四军趁夜突袭了韩德勤的营地。

战斗意外地顺畅,3月18日大概凌晨4点时分,我军就把韩德勤部的主力给全歼了。大家稍微喘了口气,到了中午,又用了俩小时,把躲在山子头北侧的那个旅也给收拾干净了。

打赢那场大战本该高兴,但陈毅看到被抓住的韩德勤,却感觉跟拿了个热红薯似的,烫手得很。所以,就在那个月的25号,他专门跑到新四军第四师的地方,就是为了解决韩德勤这个棘手的事儿。

一直以来,蒋介石都坚持那个“要想对外得安稳,家里得先摆平”的想法,想尽各种办法残酷打压共产党。就算是在大家表面上一起抗日那会儿,他背地里搞的反共小动作也一直没断过。

比如说韩德勤吧,他虽然也参加过几次打日本伪军的行动,但主要任务是攻打新四军。到了1940年黄桥战役那会儿,他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一共死了、伤了、被抓了1.1万多人。

说白了,要是咱们对那位在鲁苏战区当副总司令,还兼着江苏省主席的国军大官动手,蒋介石肯定会抓住机会,大张旗鼓地引发内战。

这就是说,就算韩德勤做了再多坏事,死上十次都不为过,但眼下却不能抓他,更不能处罚他。

说白了,山子头那场战斗,新四军的目标压根儿就不是要把敌人全歼,他们就是想把敌人从根据地里赶出去,就这么简单。

就在战斗还没正式开打前,陈毅特别跟彭雪枫交代了一下,说千万别伤到韩德勤。要是看到他跑了,就假装没看见,别太较真。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韩德勤的队伍,从将领到士兵,战斗力和决心都差得让人吃惊。好多士兵没打就投降了,更没想到的是,韩德勤这个头儿,也不想着怎么冲出去,就跟躲壳里的乌龟一样,自己躲在房里不出来。后来我们一找到他,他就老老实实投降了。

就算故意给他机会,他还是没能逃掉!那还能有啥办法呢?只能放他走了。

接着,陈毅发了封电报给毛主席,把那边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然后问毛主席:要不咱们就装作不认识韩德勤,把他混在一堆俘虏里头,一块儿给放了,您看咋样?

这个提议很快就获得了毛主席的赞同。

【猪一样的队友,靠顾祝同上位】

得说清楚,毛主席和陈毅将军决定放走韩德勤,可不是仅仅因为怕蒋介石找茬。这里头,还有俩更深层的原因呢。

首先,韩德勤和汤恩伯两人不对付,可以说是冤家路窄。

汤恩伯背负着“杀人魔王”的臭名,是众人皆知的残忍无情、坚决反共,曾一度被老百姓和水灾、旱灾、蝗灾一起看作四大祸害。

但他的军事才能确实挺厉害,就连那个大侵华罪犯冈村宁次,在晚年时都这么说过:

汤恩伯算是蒋介石手下最能打的将领,对我军来说,他是个很难对付的敌人。

1943年那会儿,他担任着鲁苏皖豫边区的总司令,管着韩德勤。可他俩关系极差,简直就是针尖对麦芒,合不来。

说白了,要是韩德勤这个障碍被清除了,汤恩伯肯定会权力更大,更加肆无忌惮。这样一来,对我们老百姓和咱队伍可没啥好处。

与其帮汤恩伯白忙活一场,还不如把韩德勤给放了,让他继续跟汤恩伯对着干,让他们自个儿斗自个儿。

另外,人们常说“高手对手不可怕,就怕队友像菜鸟”,韩德勤在国军里,简直就是那种让人头疼的菜鸟队友。

这么说吧,关键在于山子头战役那事儿,已经是韩德勤第三次被人抓住了。

《陈毅的故事》里头讲了,1931年4月份的时候,韩德勤在江西福安那地方被抓住了。他机灵得很,装成受伤的人,就这么偷偷跑掉了。

那年9月份,就是中央苏区跟敌人第三次干架那会儿,韩德勤带着的国军第五十二师,走到方石岭那儿,结果让人给埋伏了,整个师都打没了。他自己呢,又让人给抓了起来。

但是,这场战斗里我们抓到了5000多名俘虏,现场乱成一锅粥。到了放战俘的那天,韩德勤就偷偷躲在普通士兵里,想悄悄溜走。

说到山子头、黄桥那些战斗,多亏了韩德勤那软绵绵的指挥,我军轻松搞定,至少干掉了、打伤了、俘虏了敌军三万人。不知情的人,可能还会琢磨,这家伙是不是偷偷帮咱们呢。

放他走,别让老蒋派那些厉害的将领来接手,这样苏北地区还有鲁苏战区的国军战斗力就不会太强。这样一来,对新四军在当地的发展反而有好处。

说白了,放走韩德勤,对我军来说,好处肯定是多于坏处的。

看到这儿,大家心里肯定充满了好奇。韩德勤这家伙看起来如此不中用,那他到底是怎么混到这么高的军衔和官职的呢?

其实说白了,他背后有人撑腰,实力不容小觑。

韩德勤1892年在江苏泗阳的洋河镇呱呱坠地,他家是个有学问的家庭,老爸韩维桢以前中过秀才,后来就当了教书匠。

他特别希望儿子能有出息,对大儿子韩德勤充满了期待,从小就打算让他走从军这条路。所以,他很早就安排韩德勤去读了陆军小学,还是第四期的学生呢。

在这儿,韩德勤碰上了一个铁哥们儿,他们俩不光是多年的同学,还一块儿考上了保定军官学校的步兵专业,后来更成了没有血缘的兄弟。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祝同。

顾祝同和韩德勤参军的情况可不一样,韩德勤那是被父亲硬推着去的,就像是赶鸭子上架。但顾祝同呢,他从小就特别想当兵,对军旅生活充满了向往。

他17岁那年就入了国民党,但刚开始那阵子,官运真是不咋地,混了十年也没混出个名堂。一直到1922年,他碰巧遇到了蒋介石,俩人都是保定军校出来的,特别投缘。就这么着,顾祝同被蒋介石提拔了一把,开始在军队里有了点名气。

他为了回报这份赏识,就一心一意跟着蒋介石。从建立黄埔军校开始,不管是两次东征还是中原大战,顾祝同都始终站在蒋介石身边,帮他掌握大权,出了不少力。

结果是这样的:因为他表现出色,所以很快就变成了老蒋最看重、最得力的帮手。

1931年5月份,顾祝同接到了一个新任务,那就是当国民政府警卫军的军长,这下子,他直接变成了蒋介石身边的“头号保镖头子”。

1936年12月,西安那边一出事,他就被任命为讨逆军西路军的老大,带着兵马去攻打张学良和杨虎城。

1941年刚开始那会儿,他又是其中一个主要带头的人,搞出了那个让人吓一大跳的“皖南事件”。

这一件件事情,都足以看出蒋介石对他有多么看重。自然而然,顾祝同的权力和地位也跟着不断攀升,他既是蒋介石手下的“八大金刚”之一,又是“五虎上将”里的一员,身兼两职,风光无限。

【扶不起的阿斗,与共秘密合作】

说白了就是主动和被动的差别,就算一开始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韩德勤的表现跟顾祝同比起来那可真是天差地别。

他从军校混毕业后,就被安排进了北洋陆军,当了个小军官。待了七年,就因为受了点小伤,就回老家了,打算不做军人了,改去经商。

没想到,顾祝同一直牢记着和韩德勤“同甘共苦”的约定。到了1926年,当他听说老朋友过得不如意时,那时他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的师长了,他二话不说,就用自己的权力,把韩德勤推荐到国民革命军新编二十一师司令部,让他当上了处长,还给了他中校的军衔。

从那以后,情况就一直这样。韩德勤就算没打过什么胜仗,立下什么战功,顾祝同也会找各种理由提拔他。哪怕他好几次把队伍都打光了,输得一塌糊涂,自己都不好意思地要求降职,顾祝同还是会想办法给他调个新队伍,让他重新开始。

1936年那会儿,顾祝同因为帮忙“收拾共产党”还有给蒋介石拉队伍,一下子就成了蒋介石身边的红人。韩德勤呢,也是运气加实力,短短一年不到,就从上校一路升到中将了。

顾祝同在职位晋升的过程中,他积极举荐韩德勤来接替,就连江苏省主席的位置也让给了韩德勤。

有消息流传,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同盟会的老成员,还有国军陆军的上将韩恢,他其实是韩德勤的叔叔,也算是韩德勤的另一个靠山。不过这事儿官方可没出来说过。

但话说回来,有了顾祝同这个靠山,韩德勤可真是走了运,仕途一帆风顺,让人眼红不已。

大家都说,啥事儿都有两面性。

因为啥都有现成的,闯了祸还有顾祝同给擦屁股。韩德勤就养成了啥也不干的毛病,结果他各方面的本事一点也没长。

带兵打仗和出谋划策的本事就这样,胆子也就那么点大,脑子里啥都没有,跟啥也没写过的白纸似的,完全配得上“猪队友”这个称号。

在1943年3月份的山子头那场战斗中,韩德勤又一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烂泥扶不上墙”。

按照陈毅的策略,我们利用军队一直以来善待并释放俘虏的好习惯,把韩德勤就当是个小兵,一块儿放走就完事儿了。就像他之前两次被抓后,趁机溜走那样。

不过,就在新四军战士们在数着抓来的俘虏,假装问韩德勤在哪里,打算快点走完手续就把人放了的时候。

韩德勤也不知道自己哪根神经不对劲,无缘无故地,他突然站起来,扯着嗓子大喊了一声:

我就是韩德勤,你打算拿我怎么办?去把你们头儿找来!

这事发生得太突然,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吓了一跳,连陈毅听了,心里头也是直犯嘀咕,不知道该说啥好。

让他跑,他偏不跑;让他离开,他也不肯走。实在没办法了,陈毅决定直接摊牌。他亲自去找韩德勤,提出了一个临时合作的建议。

我们打算放走他和他手下的兵,还会给他们一块地方扎营。不过,韩德勤得老实点,绝对不能再乱来,得守着规矩。

在谈判那会儿,陈毅特地弄来一部电台,让韩德勤能继续悄悄跟蒋介石联系,这样就不容易被发现啥不对劲儿了。

说实话,韩德勤现在心里头其实慌得很,根本不像他脸上装的那么淡定和嚣张,心里头七上八下的,直打颤。

蒋介石这人心思多疑,要是新四军俘虏了他,他身份暴露的事儿传出去,那可就麻烦了。轻则他会失去重用,被晾在一边;重的话,说不定还会被人安上“勾结共产党、背叛国家”的罪名。到时候,就连顾祝同也保不住他。

陈毅提出的合作建议,就像是及时雨一样,韩德勤一听,心里头乐开了花,赶紧就连连点头答应。他还自告奋勇地说,要去跟老蒋说说,让叶挺将军重获自由。

4月1号那天,为了避免韩德勤又反过来咬我们一口,我们两边就写了份正式的文件,也就是《新四军陈毅军长和韩德勤副总司令的十条会谈备忘录》。这样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谁也别想耍赖。

那天,陈毅专门设了场大宴席,给韩德勤送行。他不但把400多号人、300多杆枪和1台电台都还给了韩德勤,还慷慨地给了他8万银元当路费。

说来说去,就是有个限度,韩德勤被逮了三次后,心里头明镜似的,知道自己跟新四军根本没法比。再加上手里还攥着那份秘密协定的证据,要是再去找茬,那简直就是往火坑里跳。

他变得小心翼翼,不敢随便乱来,就安心守着自己的小地盘。这样一来,苏北地区的新四军就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能够慢慢恢复元气,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韩德勤最值得一提的“成就”,那肯定是淮海战役那会儿了。

1948年年底,淮海战役一开打,韩德勤正好在徐州当“剿总”的副总司令。他和那时的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人称“猪将军”,两人指挥水平差不多,结果因为排兵布阵出了错,短短俩月,就把蒋介石给的55万大军给打没了。这样一来,三大战役里解放军赢得那叫一个痛快,完美收官。

说来也怪,不论是因为韩德勤经验丰富、资历老到,还是他就像被好运选中的“幸运儿”,他居然一点事儿都没有,既没被问责也没受惩罚。

他跑到了中国台湾,过上了舒服日子,有钱有势还有好名声,就这么安安稳稳地到了老年。一直到1988年,他去世了,享年96岁。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