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中国汉奸教授梁艳萍,公开辱华,洗白侵华日军,如今下场大快人心,” 这一事件让人难以置信,但却真实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梁艳萍,这位湖北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本应该是教书育人的楷模,却成了崇日、辱华的典型反面人物。
在她的课堂和社交网络上,她频频发表错误言论,否认南京大屠杀,称侵华日军为“英雄”,更用“支那人”等词侮辱中国人民。
究竟是什么让一位出身优越、学术成就斐然的高校教师堕落到如此地步?她为何如此公然背叛祖国?湖北大学对她的处理为何备受社会关注?
梁艳萍的堕落之路
梁艳萍的经历让人既愤怒又感到惋惜,她出生在山西省大同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校长,母亲是大学教授,家境优越且氛围严谨。
从小她就在父母的栽培下学业优异,一路顺利考取湖北大学研究生,攻读文艺学专业。
她的事业起步并无波澜,1997年顺利留校成为湖北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文学美学和批评理论,后来更凭借出色的学术能力成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然而这样一位学术界的“成功人士”,却在思想道路上逐步走向了错误的方向。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06年至2007年间,梁艳萍获得了前往日本东京大学深造的机会,在东京大学,她师从西村清和,这是一位表面上教授美学,实际上带有军国主义思想倾向的人物。
梁艳萍不仅从他的课程中学习所谓的“美学理论”,还被他隐晦的历史观点所影响。
尤其是在东京期间,她参观了靖国神社,声称这里的“战死者”是值得尊敬的“英雄”,还详细描述了靖国神社的环境,用近乎赞叹的语气宣传她的“感受”。
而靖国神社供奉着的甲级战犯,正是二战期间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犯下滔天罪行的策划者和实施者。
梁艳萍的思想从此开始明显地偏离正常轨道,她不仅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厚的迷恋,甚至在课堂上以公开的方式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赞赏。
最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她在教学中多次提及“南京大屠杀是夸大其词”,并声称“历史有争议”,这样的言论完全偏离事实,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除此之外,她还在社交网络上用“支那人”称呼中国人,用“皇军”称呼侵华日军,用“东亚病夫”形容中国社会。
在微博中,她甚至为暴乱分子和反动分子鸣不平,公然支持一切与国家利益背道而驰的行为。
在梁艳萍眼中,日本似乎是“文明的象征”,她甚至在网络上公开发文:“如果中国能向日本学习一点点,那一定会比现在强得多,”
她将这种盲目崇拜与偏见灌输给学生,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错误世界观。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她不止一次对南京大屠杀发表质疑,甚至要求别人提供“30万人的完整名单”,语气中充满了挑衅与轻蔑。
她的这些言论不仅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的不满,也逐渐被社会公众注意到,许多学生回忆,在她的课堂上,她几乎将“日本”挂在嘴边,甚至常常通过曲解历史来灌输个人偏见。
这种现象最终导致她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一位曾修过梁艳萍课程的学生透露,她曾在课堂上用大段时间辩解靖国神社参拜的“历史意义”,并明确表示:“不去亲眼看看,你们不会理解其中的肃穆与历史价值,”
这样的言辞,在一个本应传授知识、培养正能量的课堂上显得尤为刺耳。
问题并未止步于课堂,在社交网络上,她更是肆无忌惮地发表侮辱性言论,转发偏激内容,甚至赞扬暴乱活动,这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愤怒。
梁艳萍的种种行为,不仅引发了对其个人思想的质疑,也让人们开始反思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潜在问题。
然而这位教授是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的这些行为最终能否被校方和公众所制止?梁艳萍接下来面临的命运,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
社会与校方的反应
梁艳萍的极端言论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最先对她言论产生质疑的,是那些受她言行影响的学生和同事。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面对她的错误观点尝试反驳,但往往被她以“学术讨论”或“多元化视角”为由压制。
学生们开始将这些经历和她的网络发言整理成证据,通过不同渠道向湖北大学举报,一时间,社交媒体上关于梁艳萍的争议发酵,各种截图和录音材料被曝光,引发了更大的舆论风暴。
更令人愤怒的是,她对南京大屠杀的质疑态度,尤其是“30万名单论”,被网友认为是对历史真相和无数死难者的公然挑衅。
这些言论不仅在学生中引发震动,也迅速成为公众谴责的对象,湖北大学在舆论的压力下迅速成立了调查组,对梁艳萍的言论和行为展开全面调查。
校方明确表示,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其言行必须符合职业道德和国家政治纪律。
经过详细取证,学校发现梁艳萍的确在课堂上多次发表与事实不符、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言论,还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了大量错误思想。
在调查结果公布后,湖北大学迅速对梁艳萍作出了严肃处理决定:开除党籍,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停止其教学工作,并将其错误言行向社会通报。
这一处理结果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高度支持和认可,校方还公开表示,将以此事件为契机,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可是梁艳萍的支持者并未就此罢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曾因《方方日记》争议而备受批评的作家方方。
方方公开发声,指责湖北大学的处理是“受网络舆论胁迫”,称梁艳萍是“言论自由的牺牲品”。
不仅如此,方方还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试图为梁艳萍“正名”,并组织一些同样对国家和社会持偏激态度的支持者为其鸣不平。
与此同时,东京大学的教授吉田宽也加入了这一争论,他以一封公开信的形式为梁艳萍辩护,称其“学术立场被误解”,“教育者应该享有表达观点的自由”。
不过吉田宽的言论很快遭到了网友的反击,一些网友翻出了梁艳萍曾公开支持“慰安妇制度正当性”的言论,以及她对“皇军英勇”的夸赞,作为反驳的有力证据。
面对舆论压力,吉田宽很快沉默,甚至删除了相关帖子,未再发表进一步观点。
尽管梁艳萍的支持者试图为她争取同情,但大多数人对她的行为表示强烈反感。
一些学生和网友认为,言论自由的确应受到保护,但自由不等于没有底线,更不等于可以歪曲历史、侮辱民族尊严。
正是梁艳萍长期的错误行为,才导致了她的职业生涯以这样的方式终结。
事件发展至此,梁艳萍已经失去了教学岗位,也失去了社会对她的信任,但她的行为所揭示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教育者的思想偏差究竟如何能够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事件最后的结果
首先这一事件暴露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是培养社会栋梁的摇篮,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梁艳萍长期在课堂上传播错误观点,从否认南京大屠杀到鼓吹侵略者的所谓“自由和尊严”,都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者的基本职责。
然而长期以来,这种言论并未被及时察觉或纠正,反而通过课堂和社交平台扩大了其影响范围,这表明,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行为监管方面存在一定的盲区。
梁艳萍事件也让人重新思考网络言论的边界与责任,互联网赋予了个人表达观点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底线地传播错误思想。
梁艳萍的微博上多次出现辱华、洗白侵略历史的言论,她甚至利用网络平台煽动情绪,支持反动分子和暴力活动。
这不仅对社会舆论造成了混乱,还对历史真相和民族尊严造成了严重伤害。
同时这一事件还引发了公众对教育体系的期待与担忧,梁艳萍的行为让许多人质疑,作为知识传播者和思想引领者的高校教师,其招聘和考核标准是否需要更严格的把控。
特别是对于一些可能承担重大社会影响力的职位,例如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教育界需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他们影响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下一代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梁艳萍事件还揭示了国际视野和民族认同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作为一名在国外深造的学者,梁艳萍本可以将所学知识带回国内,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但是她却选择盲目崇拜外国文化,甚至不惜美化日本侵略历史,贬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这种行为让人反思,在国际化的教育过程中,如何让知识分子在汲取国际精华的同时,保持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结语
尽管梁艳萍已经被处理,但她的行为留下的反思和教训依然深刻,如何防范更多的“梁艳萍”出现。
梁艳萍事件的发生是令人痛心的,但她的最终下场又是大快人心的,这一事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部分教育者的思想偏差,也提醒我们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参考文章
人民网2020年6月21日《湖北大学通报教师梁艳萍处理情况:开除党籍,停止教学工作》的报道
湖北大学2020年6月29日《湖北大学通报教师梁艳萍处理情况:开除党籍,停止教学工作》的报道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一脸的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