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日本企业塌房!松下电器承认造假44年,获利8万亿,鞠躬道歉

江卿曻 2024-11-09 08:57:52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日本制造,曾经是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然而,近期接连爆出的造假丑闻,却让这块金字招牌蒙上了一层阴影。

松下电器集团承认造假44年,获利高达8万亿日元,董事长90°鞠躬道歉的画面,成为日本制造业信誉崩塌的缩影。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老牌企业的诚信危机?他们的“工匠精神”去了哪里?

日本制造神话的崩塌

2024年11月,一则震惊全球的新闻打破了日本制造业的平静:松下电器集团承认了一桩跨度长达44年的造假案。

这起堪称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企业造假案,波及5200款产品,累计获利高达8.36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900亿元)。

当松下控股社长久住由纪与松下工业社长坂本真司在新闻发布会上90°鞠躬道歉时,日本制造的神话轰然倒塌。

这起事件的细节令人瞠目结舌,从1980年代开始,松下在55家国内外工厂中的40家实施了系统性造假。

他们篡改内部数据,提高半导体防潮数值以符合美国标准,甚至对检测仪器动手脚,这种行为不仅涉及普通消费品,还波及到了工业和军事领域的关键部件。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造假行为并非个别现象,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日本老牌企业也相继爆出长达数十年的造假丑闻。

三菱重工承认造假40年,川崎重工子公司“川重冷热工业”造假38年,这些曾经引以为傲的日本制造业巨头,如今却沦为诚信危机的代表。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企业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造假行为?其实正是日本引以为傲的企业文化。

终身雇佣制度本应是日本企业的“三神器”之一,却在松下变成了维持造假的工具,公司上下形成了一种默契,参与造假代表对企业的忠诚,换来终身雇佣和稳定的晋升机会。

这种扭曲的企业文化,让造假行为在公司内部代代相传,形成了一个几乎无法打破的恶性循环。

日本企业的另一个特点是追求极致的完美主义,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昂的生产成本压力下,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却走向了极端。

为了维持“零缺陷”的神话,一些企业选择了掩盖问题而非解决问题,川崎重工的列车在美国一年内脱轨40次,修理费用高达55亿日元,却仍坚持其产品质量无可挑剔。

这种固执己见的态度,最终导致了更大的信誉危机,与此同时,日本企业面临着来自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巨大压力。

随着中国家电制造业的崛起,日本企业如松下不得不通过卖工厂、缩减业务来维持盈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选择了铤而走险,通过造假来维持其市场地位和利润。

然而再精密的谎言也终有被戳破的一天,松下的造假案是如何被揭露的呢?ironically,正是公司内部的新员工打破了这个持续近半个世纪的谎言。

2022年,一些对公司内部管理不满的新员工向日本有关部门检举公司涉嫌多款产品造假,这一举动引发了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员工站出来揭露公司的系统性造假行为。

日本引以为傲的“工匠精神”究竟去了哪里?曾经的质量标杆,如今却沦为造假的代名词?

从工匠精神到“躬匠精神”

日本企业曾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闻名于世,但近年来,这种精神似乎已经变质,演变成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躬匠精神”的怪异现象。

这种“躬匠精神”不再是追求卓越品质,而是在犯错后精湛地道歉、掩盖,甚至将造假本身视为一种“工艺”。

松下电器的造假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躬匠精神的运作,44年来,公司上下齐心协力,将造假行为精细化、系统化。

从普通员工到高层管理,每个人都在这个庞大的造假机器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在造假,更是在“精心制作”一个持续近半个世纪的谎言。

这种行为,讽刺地体现了日本人追求极致的特质,只不过方向完全错误。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现象并非松下一家的特例,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日本制造业巨头也相继曝出长期造假丑闻。

这些公司在造假方面表现出的“专业性”和“持久性”,让人不禁怀疑:造假是否已经成为了日本某些企业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日本企业的这种行为,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它们在面对市场变化和国际竞争时的无力感,曾经高高在上的日本制造,如今面临着来自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强劲挑战。

在价格战中难以取胜的情况下,一些日本企业选择了通过造假来维持其“高品质”的形象和高价格,这种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最终只会加速其信誉的崩塌。

然而更值得深思的是日本社会对这些造假行为的反应,当这些丑闻被揭露后,公司高管们的标准动作就是深鞠躬道歉。

这种形式化的道歉仪式,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默契,公众看到了道歉,政府看到了处理,企业也仿佛尽了责任,但实质性的惩罚和改革却往往缺位。

以松下的案例为例,两位董事长90°鞠躬道歉后的处罚结果是什么?仅仅是罚薪四个月。

相比于8.2万亿日元的造假获利,这种处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轻描淡写的处理方式,是否会变相鼓励更多企业铤而走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躬匠精神”似乎已经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企业,就连日本政府也曾被爆出在GDP统计上造假。

自2013年起,日本交通省连续8年对约1万家企业的建筑订单进行重复统计,涉及金额高达80万亿日元,这种自上而下的数据造假行为,无疑会进一步助长企业造假的歪风。

日本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特殊文化,如过度强调和谐、避免冲突,也在某种程度上为这种现象提供了土壤。

员工即使发现问题,也往往选择沉默,而不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这种文化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可能有其优势,但在面对诚信危机时,却成为了绊脚石。

老牌企业何去何从

日本老牌企业的困境,不仅仅体现在造假丑闻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它们在面对全球化浪潮和技术革新时的适应能力不足。

川崎重工从最初的造船厂发展成为日本军工业的支柱,二战期间,川崎为日本造了6艘航母和至少1万架飞机。

战后,公司凭借摩托车业务东山再起,并逐步扩展到火车、潜水艇和直升机等领域,然而近年来,川崎重工的经营状况却每况愈下。

在铁路业务方面,川崎重工的问题尤为突出,2021年,仅在美国华盛顿就发生了近40起地铁脱轨事故,其中多起涉及川崎重工生产的列车。

这不仅造成了巨额的修理费用,更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在潜艇业务方面,川崎引以为傲的苍龙级潜水艇也因价格昂贵、性能落后而在国际市场上乏人问津,甚至面临停产风险。

这些问题的根源,或许可以追溯到日本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些困境,首先是过度内卷导致的恶性竞争。

以新干线为例,为了追求极致的准时,一些铁路公司对员工实施严苛的管理,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这种做法不仅损害员工权益,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

2005年福知山線列车脱轨事故就是一个血的教训,107人因此丧生。

另外就是技术创新不足,日本企业长期依赖其传统优势,在新技术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

当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迅速崛起,以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冲击市场时,日本企业往往显得措手不及。

川崎重工的苍龙级潜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技术水平已落后国际竞争对手近10年。

再者是企业文化的僵化,终身雇佣制度曾是日本企业的优势,但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这种制度也成为了创新和变革的阻碍。

员工缺乏流动性,新鲜血液难以注入,导致企业思维固化,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面对这些困境,日本老牌企业亟需反思和变革,需要重新审视“工匠精神”的内涵,真正的工匠精神不应该是固步自封,而应该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并且企业需要建立更加开放和透明的文化,鼓励员工勇于指出问题,而不是一味掩盖缺陷,再者,日本企业需要加大在新技术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未来产业方面。

同时日本政府也应该反思其在监管和扶持产业发展方面的角色,过于宽松的监管环境可能助长企业的侥幸心理,而过度保护又可能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结语

从松下电器44年的造假丑闻,到川崎重工等老牌企业的经营困境,日本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和转型挑战。

日本制造业的未来,不应该是简单地回归过去的辉煌,而是要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拥抱变化。

只有这样,日本企业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重塑“日本制造”的金字招牌。

参考文章

2024年1月14日《丑闻曝光!日本松下集团旗下子公司,承认造假!》的报道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0 阅读:139

江卿曻

简介:道不完的历史,讲不完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