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苏辙都是八大家,写同样五绝3首,谁更胜一筹?弟弟有话说

火云上有诗词 2024-09-08 22:12:38

留题石经院三首 其一 北宋 · 苏轼

葱茜门前路,行穿翠密中。

却来堂上看,岩谷意无穷。

苏轼的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幽静而深远的石经院景象。首句“葱茜门前路”,以“葱茜”(即葱郁青翠)形容门前的道路,给人以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之感。接着,“行穿翠密中”一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由茂密绿色植被构成的世界,仿佛行走在一条被绿色包围的小径上,充满了自然的韵味和生机。

“却来堂上看”一句,实现了视角的巧妙转换。诗人从行走在翠密之中的小径,转而登上石经院的堂前,这一转变不仅让画面从动态转为静态,更让读者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站在堂前,诗人能够更全面地欣赏到周围的岩谷风光,这种视觉上的变化,也带来了情感上的升华。

“岩谷意无穷”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站在堂前,眺望四周的岩谷,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感慨。这里的“意无穷”不仅指岩谷风光的美丽和深邃,更蕴含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岩谷的幽静、深邃,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让诗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奥秘和宇宙的浩瀚。

留题石经院三首 其二 北宋 · 苏轼

夭矫庭中桧,枯枝鹊踏消。

瘦皮缠鹤骨,高顶转龙腰。

“夭矫庭中桧”一句,以“夭矫”形容桧树在庭院中挺拔而又不失柔美的姿态。桧树作为庭院中的一棵古树,其生命力之顽强、形态之独特,都在“夭矫”二字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枯枝鹊踏消”一句,则通过枯枝与鹊鸟的互动,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趣味。枯枝上,鹊鸟停歇,其轻盈的步态似乎让枯枝上的岁月痕迹都随之消散,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观察的敏锐,也寓意着生命在时间的流转中不断更新与延续。

“瘦皮缠鹤骨”一句,诗人以“瘦皮”和“鹤骨”为喻,形容桧树树皮之瘦削、树干之骨感。这样的比喻既展现了桧树历经风霜后的苍老之态,又赋予了它一种超凡脱俗、清瘦高雅的气质。

“高顶转龙腰”一句,则是诗人的想象与夸张。他将桧树的高顶比作龙腰般盘旋曲折,既展现了桧树树冠的庞大与复杂,又赋予了它一种神秘而威严的力量感。这种想象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也深化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与理解。

留题石经院三首 其三 北宋 · 苏轼

窈窕山头井,潜通伏涧清。

欲知深几许,听放辘轳声。

“窈窕山头井”,开篇即以“窈窕”二字形容位于山头的古井,给人以幽深、雅致的印象。古井置于山头,更显其超脱尘嚣、遗世独立之态。接着,“潜通伏涧清”一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古井与山间伏涧的相通,以及涧水的清澈。这不仅说明了古井水源的纯净,也暗示了古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欲知深几许,听放辘轳声。”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没有直接描绘井的深度,而是巧妙地通过听觉的描绘来引导读者去想象。当辘轳(一种提水的工具)被放下时,其发出的声音会随着井的深度而逐渐变化,声音的回响、节奏的变化,都能间接反映出井的深邃。诗人通过这种手法,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井的深不可测,也激发了他们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这首诗虽然只是描绘了山间的一口古井,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井的深邃象征着自然的深邃与奥秘,而诗人通过听觉的描绘来探索这种深邃,则寓意着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应有的敬畏之心和探索精神。同时,古井与山间伏涧的相通,也暗示了万物相连、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

留题石经院三首 其一 北宋 · 苏辙

岧峣山上寺,近在古城中。

苦恨河流远,长教眼力穷。

“岧峣山上寺”,开篇即以“岧峣”(高耸的样子)一词形容石经院所在的山寺,不仅展现了山寺的高耸入云,也暗含了其超凡脱俗、远离尘嚣的气质。接着,“近在古城中”一句,又巧妙地将山寺与古城联系在一起,表明尽管山寺高耸,却并未远离人间烟火,反而与古城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

“苦恨河流远,长教眼力穷。”这两句诗是情感上的转折与深化。诗人原本沉浸在山寺与古城相得益彰的美景之中,但随即却以“苦恨”二字表达了他内心的遗憾与不满。原来,他之所以感到遗憾,是因为“河流远”。这里的“河流”可能不仅仅指自然界的河流,也可能象征着某种追求、理想或情感的寄托。由于“河流远”,诗人感到自己的眼力(即视野、能力或追求)无法触及,从而产生了深深的无奈与遗憾。这种情感上的转变,使得整首诗在美景之中蕴含了深沉的哲理与情感色彩。

留题石经院三首 其二 北宋 · 苏辙

盘曲山前路,流年向此消。

兴亡须一吊,范叟卧山腰。

“盘曲山前路”,开篇即以“盘曲”一词形容通往石经院的山路,展现了其曲折蜿蜒、不易行走的特点。这样的山路,不仅增加了石经院的神秘感,也让人在行走中感受到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时间的沉淀。同时,“流年向此消”一句,以“流年”代指时间的流逝,暗示着在这条山路上,岁月悄然无声地消逝,让人不禁对时光的无情产生感慨。

“兴亡须一吊”,这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兴亡更替的感慨。在诗人眼中,无论是王朝的兴衰、还是文化的传承,都如同这山路一般,经历了无数的曲折与变迁。而“须一吊”三字,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这些历史遗迹的深深敬意和哀悼之情,他希望后人能够铭记历史,不忘先贤的奋斗与牺牲。

“范叟卧山腰”,这一句中的“范叟”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选择在山腰隐居或安息,象征着其高洁的品质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诗人通过“卧山腰”这一形象生动的描绘,表达了对这位先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留题石经院三首 其三 北宋 · 苏辙

孤绝山南寺,僧居无限清。

不知行道处,空听暮钟声。

“孤绝山南寺”,开篇即以“孤绝”二字点出山寺的独特地理位置和超凡脱俗的气质。它位于山南,远离尘嚣,显得格外孤独而高远。接着,“僧居无限清”一句,进一步描绘了僧居生活的清幽与宁静。这里的“无限清”不仅指环境的清新雅致,更指僧人心境的清净无染,与世俗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

“不知行道处,空听暮钟声。”这两句诗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人行走在山寺之外,或许是因为山路的曲折、或许是因为内心的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然而,就在这时,他听到了从山寺中传来的暮钟声。这钟声清脆悠扬,穿透了山林的寂静,也穿透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它仿佛是山寺对行路者的召唤与指引,让诗人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安宁与慰藉。

整首诗通过山寺的孤绝、僧居的清幽、行路者的迷茫以及暮钟声的指引等意象的描绘,构建了一个深远而富有哲理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感悟与体验,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同时,暮钟声的响起也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觉醒与升华,让诗人在聆听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与宇宙的奥秘。



1 阅读:43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