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立维新四公子之一,风采独具,七绝5首别有韵味,梁启超盛赞

火云上有诗词 2024-09-05 05:10:34

陈三立(1858-1937) 字伯严,一字敬原,义宁州(今修水县)人。晚清维新名臣陈宝箴长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近代同光体重要代表人物。年少博学,不拘世俗,因深恶"八股文",应乡试不遵八股文体,初选遭弃,后被主考官陈宝琛发现,大加赞赏,从落第卷中抽出选拔为举人。光绪十二年赴京会试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官职。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欢迎,邀至杭州,泰戈尔特地到净慈寺拜晤陈三立。1937年芦沟桥事变,曾言"我决不逃难。"平津继陷,日军欲招致三立,不应,侦探日伺其门,三立怒,呼佣持帚驱逐,自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1948年迁葬杭州牌坊山。

为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自成"生奥衍"一派。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其比。"有《散原精舍诗》及《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别集》,又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子衡恪为著名画家,寅恪为著名史学家。

十六夜水轩看月 其一 清末至民国 · 陈三立

昨夜孤篷微雨里,窥人今肯近阑干。

一池春水明如镜,留与江南儿女看。

首句“昨夜孤篷微雨里”:描述了诗人前一晚的情境,独自在带有篷盖的小船中,伴随着细雨。这里的“孤篷”不仅指船上的篷盖,也暗含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微雨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凄清的氛围。

次句“窥人今肯近阑干”:“窥人”二字,可能是诗人自喻,或是借他物喻己,表达了一种观察、探寻的心态。而“今肯近阑干”,则暗示了诗人今日心境的转变,愿意或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感受周围的事物,包括眼前的月色与景致。

第三句“一池春水明如镜”:描绘了水轩前的池塘景象,春水清澈如镜,映照出周围的一切。这句诗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明净与宁静。春水如镜,或许也象征着诗人对过往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许。

末句“留与江南儿女看”:诗人将这一池春水、这轮明月留给江南的儿女们观赏。这里的“江南儿女”既指江南地区的年轻人,也可能泛指所有能够欣赏到这份美景的人。诗人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将这份美好与他人共享,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十六夜水轩看月 其二 清末至民国 · 陈三立

掩映霜痕深竹丛,迷茫雾鬓画楼东。

更堪玉笛关山上,照尽飘零处处鸿。

首句“掩映霜痕深竹丛”:描绘了月光下竹林的景象。深秋或冬日的月光透过稀疏的竹叶,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霜痕。这里的“霜痕”不仅指月光下的光影效果,也可能寓意着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深竹丛的掩映,更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幽静感。

次句“迷茫雾鬓画楼东”:“雾鬓”常用来形容女子头发蓬松如云,这里可能借以形容月光下的雾气或云层,与画楼(装饰华丽的楼阁)相映成趣。画楼位于东方,月光与雾气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这句诗通过自然景色与人文建筑的结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情感寄托。

第三句“更堪玉笛关山上”:引入了玉笛这一意象,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玉笛声清脆悦耳,关山则象征着遥远和阻隔。这句诗可能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感。玉笛声在关山上响起,更添了几分苍凉和悲壮。

末句“照尽飘零处处鸿”:“鸿”指大雁,常用来比喻漂泊不定的人或事物。月光照亮了那些四处漂泊的大雁,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这句诗通过大雁的飘零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悟。

见道旁菜畦春意盎然口占 清末至民国 · 陈三立

韭甲菘苗纵复横,清渠倒引白虹明。

游人指取春深处,恰有晴鸠一片声。

首句“韭甲菘苗纵复横”:“韭甲”指的是韭菜叶,而“菘苗”则是白菜苗。这句诗描绘了菜畦中韭菜和白菜苗纵横交错的生长状态,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繁荣。韭菜和白菜作为常见的蔬菜,它们的茂盛生长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也寓意着农作物的丰收和百姓生活的富足。

次句“清渠倒引白虹明”:这里的“清渠”指的是清澈的渠水,而“倒引”则形象地描述了渠水被引流的情景。渠水清澈明亮,仿佛倒引来了天空中的白虹(日月周围的白色晕圈),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明。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渠水的美丽,也寓意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第三句“游人指取春深处”:随着春天的深入,游人纷纷来到田间地头,指点着那春色最深的地方。这里的“游人”可能不仅指普通的游客,也包括了诗人自己。他们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中寻找着春天的足迹,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末句“恰有晴鸠一片声”:在这春色深处,恰好传来了一片晴鸠(晴天鵓鸠)的鸣叫声。晴鸠的鸣叫声清脆悦耳,为这宁静的田野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同时,晴鸠的叫声也常被看作是雨将来的征兆,寓意着自然界的变化与循环。

视女婴入塾戏为二绝句 其一 清末至民国 · 陈三立

两三间屋小如舟,唤取诸雏诵九流。

莫学阿兄誇手笔,等閒费纸帻沟娄。

首句“两三间屋小如舟”:诗人以“小如舟”来形容学堂的简陋和狭小,这种夸张的手法既体现了学堂环境的朴素,也暗含了求学之路虽艰辛却充满希望的寓意。小舟虽小,却能载人渡江过海,达到知识的彼岸。

次句“唤取诸雏诵九流”:“诸雏”指的是年幼的学子,包括这位即将入学的女婴。“诵九流”则是指诵读各种学术流派、经典著作,这里用“九流”泛指各种学问,表达了诗人对后辈们广泛涉猎、博学多才的期望。

第三句“莫学阿兄誇手笔”:这里的“阿兄”可能是指诗人的兄长或其他前辈学子,他们以文采飞扬、手笔夸耀而著称。但诗人却告诫后辈们不要效仿这种浮华的作风,而是应该脚踏实地、勤奋学习。

末句“等閒费纸帻沟娄”:“等閒”意为轻易、随便,“费纸”即浪费纸张,“帻沟娄”则是形容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样子。这句诗告诫后辈们不要随意浪费纸张,更不要在书写上马虎潦草,应该珍惜学习机会,认真对待每一次书写和每一篇文章。

视女婴入塾戏为二绝句 其二 清末至民国 · 陈三立

公宫化杳国风远,图物西来见典型。

安得神州兴女学,文明世纪汝先声。

首句“公宫化杳国风远”:“公宫”可能指古代的宫廷或官府,这里可能借指古代的教育机构或文化传统。“化杳”形容教化深远而难以捉摸,“国风远”则指古代优良的教育传统和风气已经远去,显得遥不可及。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教育传统的怀念和追思。

次句“图物西来见典型”:“图物”可能指西方传来的各种知识、技术和文化成果,“西来”明确指出了这些成果的来源方向。“见典型”则是指在这些外来知识中看到了可供学习的典范或榜样。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方教育理念和文化的认可与借鉴,认为其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第三句“安得神州兴女学”:“安得”表示如何能够、怎样才能的意思,“神州”指中国,“兴女学”则是指兴起和发展女性教育。这句诗是诗人的直接呼吁和期望,他希望中国能够重视并大力发展女性教育,使女性也能够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和权利。

末句“文明世纪汝先声”:“文明世纪”指的是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汝”指代前文提到的女婴或女性学子,“先声”则是指先导、先锋的意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女性教育的深远期望和美好愿景,他认为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纪里,女性将成为教育的先导和先锋,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8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