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两任汉朝分封国国相,又与汉武帝天人三问,最终“罢黜百家”

知历史 2019-05-20 13:13:22

董仲舒是中国儒家发展的关键人物,在他的推动下,儒学成为汉朝时唯一的“官方显学”,他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除了儒家本就是统治者的政治需求以外,董仲舒本身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家。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最重要的参政人员之一,这一身份为其推广儒家学说留下了充分的余地。

当然,董仲舒能够得到汉武帝的欣赏并非侥幸,他是当时天下有名的大儒,最重要的是,他本身在担任各种官职期间,都表现出来非常突出的能力。以他的个人生涯来看,他曾两任汉朝分封国的国相,更为重要的是,他与汉武帝举行了一场著名的“策问”,又名“天人三问”。

其实,要了解董仲舒究竟如何改造儒家,使得这一流派能够真正“罢黜百家”,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天人三问,汉武帝问的是治国良方,而董仲舒所倡导的是更是在传统儒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集权统治,这样的思想无疑是更加符合汉武帝想要的。

天人三问的具体内容来看: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武帝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董仲舒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而董仲舒的建议一下就打动了汉武帝,作为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皇帝,需要立万世不朽的功业,首先就是要有着比较系统的统治文化,而纵观当时所流行的文化派别来说,儒家无疑是其中最为合适的选择。

但是,董仲舒的仕途也并非那么一帆风顺,特别是在出任国相以后,董仲舒准备细数汉武帝的一些过失和错误,但是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官员并没有与政府扳手腕的能力。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所以实际上,虽然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其实,他也是在充分的吸收其他学派的一些比较优秀的观点,比如“天人感应”的观点。

所以说,“罢黜百家”其实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形容词,更加具体的来表示应该是,吸收百家”。当然,这一观点之后,中国的文化脉络开始清晰——以儒家为正统的取士。对于其他流派的学者来说,无疑这是不公平的,但事实上,在董仲舒提出这个建议之后,中国儒家文士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过去的在野党之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执政党。儒家在这个跨越的过程中,不仅通过其他流派的学说,丰富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厚重感,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倒逼了其他学派的发展。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