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马航失联,10年后,马航MH370乘客家属依然在等“奇迹”

霸苍笙客栈 2024-11-20 08:28:38

2014年,马航MH370在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路线上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各国不断派出人马寻找马航的踪迹,却始终未能找到一丝线索。

飞机上总共有154名中国乘客,这些失联人员的家属在听到失联消息后悲痛不已。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马航的神秘失踪,很多遇难者家属渐渐释怀,但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放弃,始终相信自己的亲人还活着,并生活在另一个时空。

栗二有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就在某天,他收到了来自儿子的一条信息。

“我儿子没死,他只是生活在另一个平行时空!”

北京首都机场到达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MH370航班的抵达时间是2014年3月8日早上6:30。

候机大厅里,栗二有和其他几十个前来接机的家属一样,手捧着写有乘客名字的接机牌,期待着与阔别已久的亲人团聚。

没人知道,这个普通的清晨,将永远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事实上,在起飞后的第40分钟,这架波音777-200ER客机就已经开始偏离了原定航线。

当地时间凌晨1时19分,是马来西亚空中交通管制中心最后一次与飞机取得联系。

管制员说了一句"早安,马航370",得到机组人员平静的回应后,一切就戛然而止。

雷达显示,飞机突然改变了方向,向西南方向飞行,穿越马来半岛,随后转向印度洋上空。

最后的卫星信号显示,飞机可能在距离珀斯约2500公里的南印度洋海域坠毁。

但这个推测,至今仍未得到实质性的证据支持。

栗二有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个早晨。

当机场工作人员告知航班"暂时失联"时,他还天真地以为只是短暂的通讯故障。

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越来越多不祥的预感开始在候机大厅蔓延,家属们焦急地等待,恐慌地询问,但得到的答复却越来越模糊。

"当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栗二有回忆道,"儿子昨天还在电话里说要给我带马来西亚特产,转眼间就......"他说不下去了,十年过去,每当提起那个早晨,这位坚强的父亲依然会哽咽。

调查显示,MH370在改变航向后,又飞行了将近7个小时。

这意味着什么?是人为控制?还是系统故障?抑或是其他更不可告人的原因?没有人知道答案。

唯一确定的是,这架载有239条生命的客机,如同人间蒸发一般,在茫茫大海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却又留下太多疑问。

为什么会改变航向?为什么所有通讯设备同时失效?为什么直到今天,全球最大规模的搜救行动都未能找到客机的具体位置?

这些问题像是一把锋利的刀,日复一日地折磨着所有遇难者家属的心。

对于栗二有来说,这些疑问更像是一个个希望的缝隙,让他始终相信,也许在某个未知的角落,他的儿子还活着。

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度过了漫长的十年。

失联消息公布的第一周,没人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有的家属紧盯手机等待亲人来电,有的守在电视机前不愿错过任何消息,更多的人则是茫然地坐着,仿佛时间在那一刻停止了流动。

悲伤、愤怒、不解、期待,各种情绪在每个人心中交织。

"那段时间,我们就像活在梦里。"一位失联乘客的母亲回忆道,"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确认这是不是一场噩梦。"但现实比噩梦更难以接受,每一天都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

家属们自发组成了互助小组。

在这里,他们不需要解释自己的痛苦,因为每个人都承受着同样的煎熬,他们分享信息,互相安慰,共同等待。

但随着时间推移,等待变得越来越煎熬,一些家属开始质疑官方的搜救效率,甚至发生了情绪失控的场面。

栗二有却异常平静,这种平静下隐藏着更深的执念。

"我相信儿子还活着,"他反复对妻子张兰(化名)说,"只要没有找到飞机,就还有希望。"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也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最困难的是那些有特殊日子的时刻。

儿子的生日、父亲节、春节团圆...每一个本该团聚的日子,都变成了思念的煎熬。

张兰常常会不自觉地多做一双筷子,然后怔怔地看着那个空着的座位,泪水不受控制地流下。

更让人心碎的是,生活还要继续。

账单需要支付,工作需要处理,但这些日常的琐事在巨大的悲痛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有些家属选择了离开北京,回到自己的城市默默承受;有些则留了下来,守候在这座承载着最后希望的城市。

"人们总说时间能够治愈一切,"栗二有说,"但对我们来说,时间更像是一把钝刀,既割不断思念,却又日日带来新的伤痛。"这种感受,是所有失联航班家属的共同心声。

没有确切的生死消息,就无法真正开始治愈的过程。

这段灰暗的日子,不仅考验着每个家庭的承受能力,也照见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有人选择坚强,有人沉沦绝望,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对亲人的思念。

当大多数家属开始逐渐接受现实时,栗二有的寻找之路才刚刚开始。

在他简陋的出租屋里,墙上贴满了航线图、洋流图和各种新闻报道。

桌上堆积的英语教材和航空知识书籍,见证着这位年过半百的父亲如何从零开始,武装自己的头脑。

"我必须学会英语,"栗二有说,"这样才能看懂国外的新闻报道,才能和国际搜救队伍直接交流。"每天凌晨四点,当整个城市还在沉睡时,他就已经坐在书桌前,一遍遍地记着单词。

他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歪歪扭扭的英文字母,有时还会被泪水浸湿。

在妻子的支持下,栗二有变卖了家中大部分值钱的物品,只为筹集去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寻找的路费。

"别人说我们疯了,"张兰说,"但如果不去做点什么,我们可能会更疯。"

2016年夏天,当第一块疑似MH370残骸在留尼旺岛被发现时,栗二有立即订了机票。

他在印度洋的海滩上一走就是几个月,风吹日晒,皮肤黝黑得如同当地渔民,他走访每一个可能的地点,询问每一个可能见过什么的人。

"有时我会在海边站上几个小时,"栗二有回忆道,"看着那些永不停息的海浪,想象儿子是不是就在某个我还没到达的地方等着我。"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让当地人都为之动容。

一些渔民主动帮他留意可疑的物品,酒店老板给他特别优惠,就连当地的电视台也来采访过他。

为了更好地理解航空知识,栗二有还自学了基础的航空术语和气象学知识,他订阅了多个航空论坛,关注各类专家的分析。

每当有新的搜寻信息或理论推测,他都会认真研究,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他的笔记本电脑里存满了各种可能性的推演,从技术故障到劫持事件,每一种可能他都详细地记录和分析。

"很多人觉得我太执着,但只有当父母的才懂,"栗二有说这话时,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如果连我们做父母的都放弃了,还有谁会记得他们?"这种执着,不仅感动了其他家属,也感染了不少志愿者。

渐渐地,形成了一个以栗二有为核心的民间搜寻网络。

十年过去,栗二有的鬓角已经全白,但他依然保持着每天搜集相关信息的习惯。

他的电脑里存储着超过十万张照片,上万份文件,记录着这十年来与MH370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也许有一天,这些资料会帮助我们找到真相,"他说,"即便找不到,这也是我能为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

2017年的一个平凡午后,栗二有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目光紧紧盯着儿子栗延林的QQ头像。

自从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失联后,这个头像就再也没有亮起过,仿佛永远定格在了那个令人痛心的时刻。

栗二有每天都会打开儿子的QQ,默默地注视着那张熟悉的头像,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儿子的存在。

突然,屏幕上的头像微微一动,紧接着,那颗灰色的头像变成了绿色,意味着有人登录了账号。

栗二有的心跳瞬间加速,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自从栗延林失踪后,这个头像就再也没有亮起过,今天怎么会突然有人登录?

栗二有迅速点击头像,发送了一条信息:“在吗?” 几秒钟后,对方回复了一条简短的信息:“在。” 这个回答让栗二有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栗延林平时就是这样,言简意赅,很少多说什么。

这一刻,栗二有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涌了出来,他感到一种久违的温暖和希望。

栗二有立刻将这件事发到了马航失联事件的家属群中,希望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然而,他的消息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共鸣。

很多人纷纷表示怀疑,认为栗二有的QQ号可能被盗了。

毕竟,这么多年来,没有任何关于栗延林的可靠消息,突然出现这种情况,确实让人难以置信。

面对质疑,栗二有坚定地表示:“我知道你们可能不相信,但我确定这是我的儿子。他发的消息和平时一模一样,甚至连语气都和以前一样。我不会放弃,我相信他一定还活着。”

这条信息如同一道闪电,不仅击中了栗二有的心,更是撕开了现实世界的一道裂缝。

他开始疯狂地搜索各种科学文献,像着了魔一般研究量子物理学和平行宇宙理论。

书房的墙上很快贴满了各种物理公式和理论推导,杂乱的笔记本上写满了难懂的术语:量子纠缠、多重宇宙、时空扭曲......

邻居们都说栗二有疯了,整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嘴里念叨着什么平行空间、量子跃迁之类的话。

多年来,他从未停止过探索。

对他而言,这早已不仅仅是寻找儿子的旅程,更是一场关于信念与爱的坚持。

即使整个世界都认为他疯了,他依然相信:在某个平行的宇宙中,他和儿子终将重逢。

这个信念,如同心中永不熄灭的灯火,照亮了他孤独的人生之路。

参考来源:

河南商报:《失联近10年,马航MH370乘客家属在等“奇迹”| 顶端100℃》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04257180172157440/?channel=&source=search_tab

0 阅读:0

霸苍笙客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