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徐州,你会想起什么?
这里,曾经以煤炭闻名,被戏称为“一城煤土半城灰”的苏北城市,但如今却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崛起为科技创新中心。
在当下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大潮中,徐州不仅成功摆脱了“因煤而兴,煤尽而衰”的魔咒,更是在高科技产业,特别是半导体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那么,它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这一华丽转身的呢?

徐州的煤炭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1878年,徐州煤矿正式开采,标志着这座城市与煤炭产业的深度绑定。
新中国成立后,徐州更是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

徐矿集团作为徐州煤炭工业的代表,见证了这座城市因煤而兴的全过程。
自1949年以来,徐州累计产煤超过10亿吨,长期担负着江苏省80%以上的煤炭供应重任。
"山有泰山,煤有旗山"的豪言壮语,彰显了徐州在全国煤炭行业的重要地位。
但是过度依赖单一资源也为徐州埋下了隐患。

随着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座"煤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世纪末,徐州不得不直面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如何摆脱资源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徐州面前的一道难题。
面对危机,徐州并没有坐以待毙。
凭借"五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效应,徐州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开启了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转型之路。
转型破局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徐州将目光投向了装备制造业。
通过整合本地机械企业资源,徐州创立了徐工集团。
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徐州的工业基础,还为后续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奠定了基础。
在徐工集团的带动下,徐州逐步形成了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赢得了"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

进入21世纪的大门,徐州抓住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3年,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为徐州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平台。
开发区的建设不仅优化了徐州的产业结构,还为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年来,徐州又将发展重心转向了半导体产业。
市政府高瞻远瞩,投入3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相关企业落户。
这一举措收效显著,短短几年间就吸引了5000多家科创企业入驻徐州。
在政策和资金的双重驱动下,徐州的半导体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徐州,这座曾经因煤炭而兴盛的"煤都",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为科技创新中心。
在2023年"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排名中,徐州跻身全国前三,位列江苏省第一。
在这一成就背后引人注目的是,徐州在半导体领域异军突起,催生了两家独角兽企业,分别是先导薄膜和鑫华半导体。

先导薄膜材料有限公司专注于ITO靶材的研发和生产。
ITO靶材是生产触摸屏、液晶显示器等产品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
先导薄膜通过自主创新,成功突破技术壁垒,实现了ITO靶材的国产化。
目前,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华为、小米等知名品牌的手机生产中,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市场垄断,为我国显示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鑫华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则在电子级多晶硅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多晶硅是制造半导体芯片的基础原材料,其纯度直接影响芯片的性能。
鑫华半导体通过多年潜心研发,掌握了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的核心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的崛起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多晶硅生产的空白,还为我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完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两家企业的成功,标志着徐州在半导体产业链上游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存在吸引了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徐州,推动了半导体产业集群的形成。
徐州与合肥徐州的科技创新之路,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因科技创新而崛起的城市——合肥。
两座城市在发展路径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各具特色。

相似之处在于,两市都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
同时,两市都十分重视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不同之处在于,合肥更多依托中科大等知名高校的科研实力,走的是"基础研究 产业化"的道路。

而徐州则更注重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带动科技创新。
此外,合肥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布局更早、力度更大,而徐州则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
徐州可以借鉴合肥的经验,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提升基础研究能力。
同时,可以考虑设立类似合肥"双千工程"的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高端人才。
此外,徐州还可以学习合肥在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做法,完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徐州的科技创新成就,离不开良好创新生态系统的支撑。
近年来,徐州在构建创新生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徐州高新区作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
目前已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涵盖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特色产业园。
高新区还建立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全链条服务体系,为企业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

除此以外,徐州还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科技创新产业引导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基金重点支持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在产学研合作的推进方面,徐州也是不甘示弱,不仅积极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还先后与中国矿业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通过共建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等方式,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同时,徐州还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形成了一批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平台。

这些举措共同构建了徐州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为科技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结语除了在经济上实现了大幅跃迁之外,徐州还注重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改变。
通过大规模的采煤沉陷区治理,使得徐州林木覆盖率连续5年位居江苏省第二。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3年的55%提升到2022年的80%以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徐州目前正在打造"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制造业。
同时,徐州还启动了"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计划到2025年培育1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力。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徐州也在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通过举办国际性科技论坛、参与跨国研发合作等方式,徐州正在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信源
融媒杂志:2024-04-11 《江苏徐州:下一个合肥?》

徐州发布:2024-06-21 《中国独角兽!徐州2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