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农历七月闽南“事儿”最多

惠安闽兴福石雕 2021-08-11 00:52:29

全中国,农历七月,估计只有闽南“事儿”最多!作为土生土长的泉州人,从小在每年7月,家里长辈就会对我们就有各种交代,诸如啥事不能做该注意什么之类,对于农历七月讳莫如深,只要涉及到农历七月,就连说话声都刻意的压低。后来长大,走出去了,有对比才发现就我们闽南人“事儿”最多!这让我一直饶有兴趣想去了解个究竟。

泉州人的农历七月这种“按兵不动”的状态,在我看来这就是民俗活化石。“七夕”和“七月半”都在这个月,泉州人在热闹和静谧之间无缝切换的状态,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妙趣横生的族群。更早前的七月,那种几近全民狂欢的状态,更让很多我们本地人津津乐道。但是随着社会化进程越来越快,很多年轻人走出去了,再回来时很多习俗就越来越淡化了,这种民俗信仰的传承遇到瓶颈。

农历七月——七夕

农历的七月初七,全国人民都知道,就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中国传统情人节,耳熟能详的诗词《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而在泉州,七夕却有着另外一个女主角“七娘妈”。闽南的传说中织女的姐姐们由于同情牛、女两人被王母娘娘拆散,便暗中保佑那两个孩子,使他们平安健康的长大。由此才发展出七娘妈是儿童保护神的说法。

闽南、台湾民间过七夕节不重乞巧,更看重为孩子祈福平安健康、重视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闽南和台湾地区将七夕节称做“七娘妈”的诞辰日。七娘妈是保佑孩子的神灵,有七位,织女是其中一位。

新契

就是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一个七月初七,拜“七娘妈”为契母(义母)。以求“七娘妈”庇佑,让孩子健康成长。新契仪式与七娘妈生同,但更隆重。

洗契

即子女到了16岁(虚岁)成年那年的七月初七,与七娘妈解除契约。到时除“七娘妈生”所备供品外,还要备一顶用竹篾彩纸制成的“七娘亭”,作为享祀七娘妈的祭礼之品。同时办酒席宴客,并以各种果品礼赠亲戚朋友。实际是成年的礼佛仪式。

撒花撒粉

有纪念七夕用的花粉,传言小儿抹了不会生痱子。

闽南的妇女们会在一大早,把准备好的胭脂、香粉和花束等用丝线扎捆,然后扔上屋顶。这一举动是为何呢?原来,是要让喜鹊衔去给七仙女梳妆打扮。另外,还要用红纸包一些糯米,用以犒赏喜鹊传递花粉和晚上搭桥之劳。

吃糖粿

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以油面糖蜜,造为压笑儿,谓之‘果食’。”这就是糖粿最早的来历。这一天,凡有1岁或16岁子女的泉州家庭,都会准备贡品祭拜“七娘妈”,庇佑孩子健康成长,糖粿就是其中贡品之一。

拜床母

床母就是床神,七月七日为床母生日。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通常有小孩的家庭,在孩子十六岁以前都由“床母”担任保护工作。在民间习俗中,祭祀床母可以祈求小孩平安长大。

七娘妈灯&七娘妈亭

一种祀神的彩灯。用竹篾扎成一个楼亭状的骨架,外糊色纸,上插“八仙过海”等剪纸人像,中奉七娘妈。凡子女16岁,家长必置此亭,于七月初七礼敬七娘妈。

农历七月——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泉州人不会开业,出远门,乔迁,说话也都小心翼翼,甚至我一度怀疑:产妇都会憋着等到过完农历七月再生产。

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十五也就是七月半,在泉州有个“吓人”的名字——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被称为“鬼节”,到时各大佛寺都会举办宏大的水陆法会,超度亡灵,而民间也会以放河灯、供祭品等形式,祭奠先祖。传说届时地狱鬼魂都会被放出,在这一天享受供品。乃至整个七月都被称为“鬼月”。

鬼月听起来似乎真有点可怕,难怪民间有许多忌讳。但我们俗称的“鬼节”,其实是佛教中的“盂兰盆节”,来源于修行者目连为解救自己在恶鬼界中受苦的母亲。有鉴于此,佛祖就教大家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诵经祝愿已逝去的父母得生西方净土;仍健在的福乐百年。于是,这天,众生欢喜,佛亦欢喜,为佛欢喜日。

农历七月——普渡

外地人刚来泉州的时候,我们约他们来村子“吃普渡”,他们就问:这是什么?“普渡”是一种什么特殊的食物吗?

给他们比划半天,大概意思就是每年七月不同的村子会大办宴席,食物丰盛。谁都可以去吃!

他们会转念一想:找个理由大家吃喝,那就是“普度众生”嘛!

我们会苦笑的点点头说:恩,你理解的“真到位”!

你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普渡就是闽南的嘉年华!

“普渡”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曰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其热闹的程度仅次于春节,而节庆的时间之长、交际之广、花费之多,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七月半”的延续时间,一般是三五天,而闽南的普度,则延续为一个月。农历七月,初一谓之“开巷口”,即“开地狱门”;三十谓之“关巷口”,即“关地狱门”。各街道里巷以及农村,从初一到三十日,每天都有一方百姓做普度,称“普度日”。

在闽南由过“七月半”到过普度,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宋代,闽南“七月半”是由地方最高长官——知州主持。

明代,普度祭祀权力下放至里社,由里社“每岁轮一户为会首”、“其轮流会首,及祭毕,会饮”。于是改变了宋代“洁斋行事,毋得出谒、宴饮、贾贩及诸烦扰”的严肃规定,成为一种摆阔气、竞豪奢的习俗。

事实上“吃普度”表现出今日的普度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度,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的自由度高,普度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度的一大特点。

在崇尚过新节、洋节的当今,这些传统文化能够被流传下来才是真正令人感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也不妨放慢追逐的脚步,静心参与下这些传统文化习俗,给自己不一样的心情哦。

12 阅读:8382
评论列表
  • 2021-08-11 17:09

    民俗文化要传承,闽南语不能丢,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说、少说或不会说了

    泰国网友 回复:
    那是以前老一辈的嫁娶基本都是同乡同镇同村,都在用闽南话交流,在学校也是,听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了,现在多少异地的,再加上孩子又不一定在本地读书。普通话自然用的多,时间长了别说闽南这个语言了,全中国的家乡话全部都得失传[吃瓜]
    用户73xxx80 回复:
    会个屁,只会忘掉。你就看看你那些所谓会讲的小孩有几个能完整讲的,哪个不是闽南语讲不通用普通话代替的
  • 2021-08-11 14:19

    年少出走家乡至十八载,最是难忘那乡音故土民俗乡情。还有那一口热茶一碗咸饭。希望这些民俗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吧,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早晚也会回来的。

    你少来-脚来 回复:
    落叶归根,闯出个名堂再回家孝敬父母。
  • 2021-08-11 21:51

    闽南,了不起,传承的这么好!

    塞度林木 回复:
    现在普祀很少请客人了,只有拜门口公了,不摆桌了
  • 2021-08-11 18:56

    以前普渡之广,豪华,真心不输一场婚宴了

  • 2021-08-11 23:47

    普渡,那是在拜祭好兄弟,就是古代客死他乡的孤魂野鬼!或者战死的亡灵,讨海出事的冤魂!六道轮回,无不是苦!能渡众生者,唯有佛妙法!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尊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南无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慈悲为怀 回复:
    长知识了
    菜头 回复:
    明明是李世民发明的,从你嘴里说出来城和尚的事了,和尚吃肉吗?佛祖吃荤祭吗?
  • 2021-08-11 22:29

    吃完普渡就开打!!!!!!很是热闹!!

    小8路軍 回复:
    普渡有的村庄18年一次,有的13年,很热闹,家家户户都在放烟花🎆,马路几乎走路才走得动,通讯电话会无信号的
  • 2021-08-11 22:34

    我们是拜 祖公 一个姓氏祖祠

  • 2021-08-12 21:37

    泉州现在普度都没请人了,就水普跟佛生日有请人

  • 2021-08-11 21:57

    在外想家 咸饭 面线糊 卤面 海鲜

    来年羊毛超级卖 回复:
    杭州市区有个店,贼贵,点了卤面,牛肉羹,还有个啥忘记了200顿……想吃面线糊,店员说没有,只有老板熟人才有得吃……
  • 2021-08-12 09:04

    普渡比春节热闹

    xu19901224 回复:
    现在普渡和春节都不热闹了,
  • 2021-08-12 08:59

    要你嚼烂

  • 2021-08-12 21:58

    普度是要普的就是不要太过铺张浪费即可

  • 2021-08-14 10:37

    那首诗感觉很熟悉啊[得瑟][得瑟]

  • 2021-08-11 23:16

    身为闽南人自豪[点赞]

  • 2021-08-12 23:32

    中国文化传承最好的就是闽南了

  • 2021-08-12 14:17

    普渡最近都很少见了,都只是自家人做几个菜加餐

  • 2021-08-13 11:12

    中华上下五千年流传至今的民俗文化、民俗节日、民俗活动要继承、要大力发扬!否则今后出生的人都不知道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民情风俗礼节习惯,也不要被西方的节日妖魔化国人,好好努力继承中国传统风俗文化到永远!爱你――我们的中国!

  • 2021-08-13 14:32

    明明就是成年节,非要跟佛扯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