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告老还乡,因凑不够路费无奈卖女,朱元璋得知后大怒:处宫刑

楚风文史 2025-02-19 05:12:2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古代清官退休,本该是风风光光回乡颐养天年,可这位官员却穷得连路费都凑不齐,最后竟无奈到要卖掉自己的亲生女儿!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元璋听说后,不但没有同情,反而勃然大怒,当场下令:处以宫刑!

一个清官,为何落得如此下场?朱元璋又为何对这件事反应如此激烈呢?

一朝崛起的草根皇帝

一说到朱元璋,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暴君"。年少时家贫,沦落到当和尚乞讨,几乎饿死。

一场瘟疫夺走了他大半个家族的性命,眼睁睁看着亲人一个接一个离世,却无能为力。

后来起义成功当上皇帝后,对于那些中饱私囊、欺压百姓的官员,那是说杀就杀。

朱元璋的出身,注定了他对权贵阶层的不信任。在他看来,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根本不能体会平民百姓的疾苦。

只有像他这样从最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人,才懂得民间疾苦,才会真正为百姓着想。

所以在选拔官员时,朱元璋格外青睐那些出身寒微的读书人。他希望这些饱经风霜的人,能够秉公执法,廉洁奉公。

然而,事实证明,出身贫寒并不代表品德高尚。

不少寒门子弟一朝得势,马上就忘了曾经的艰辛,变得贪婪腐败。朱元璋对此深感失望,常常感叹"吾友皆负我"。

在位期间,他先后七次大规模整饬吏治,动辄诛杀数以万计。但丝毫没能遏制官场的腐化堕落,反而激化矛盾,最终酿成“靖难之役”。

人人都想当官

元朝末年天灾不断,百姓生活困苦。曾秉正就生在这个年代,因为考科举屡次落榜,只能在家乡教书度日。

还别说,他这个穷酸秀才还真有两把刷子,不仅教书有方,为人处世也很会来事,在当地名声不错。

等到朱元璋打天下成功,为了治理国家需要大量人才。这个时候,有名声的曾秉正就被推荐当官了。

在当时的社会,做官可以说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一方面,做官意味着高额的俸禄和种种特权,可以过上优渥的生活;另一方面,官员还掌握着生杀大权,受人爱戴和敬畏。

所以,无数寒门子弟都把考取功名、步入仕途视为人生的至高理想。即便一次次名落孙山,也绝不轻易放弃。

曾秉正能被推荐为官,可以说是命运的眷顾。

他原本已经做好了终生教书匠的准备,没想到时来运转,竟一跃成为朝廷命官。这种机遇,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会欣喜若狂。

可曾秉正似乎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即将承担的重大责任。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如何讨好上司、如何步步高升上,而忽视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本分。

其实,像曾秉正这样的草根精英,本应成为朝廷和黎民百姓之间的桥梁。

他们深谙民间疾苦,又熟悉官场运作,完全可以做到公正廉明,不忘初心。

可惜,绝大多数人在鱼龙混杂的官场中迷失了自我,沦为贪腐的化身。这样一个群体,如何服众、安民?

在官场混出名堂

在官场中,想要混出头,光靠努力工作远远不够,还得学会察言观色、溜须拍马。

曾秉正从最底层的九品小官干起,每天就琢磨该怎么讨好上司。终于被他等到机会,京城发生地震,朱元璋有点担心这是不是个坏迹象。

这时候曾秉正拍马屁的本事就来了,写了一大篇奏折说这地震跟皇帝没关系,反而是上天认可您的统治。

这一招简直说到朱元璋心坎里去了,从此他就开始平步青云,一路升到三品大员。

只是,靠阿谀奉承上位的人,往往也难逃小人得志的结局。一个不留神,就容易因为话说错、事做错而失势。

况且这种人根本就没有真才实学,一旦皇帝看清他们的真面目,必然弃如敝屣。

曾秉正显然就是这种典型,他自以为攀上高枝,便可高枕无忧,殊不知在朱元璋这样多疑善变的君主眼里,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眼中钉、肉中刺。一朝失宠,就是万劫不复。

自作聪明的代价

谁知道好景不长,曾秉正在某件事上触怒了朱元璋,被勒令回老家。这时候他想了个馊主意,把自己四岁的女儿给卖了,说是没钱买回乡的路费。

在他想来,自己这么多年当清官,现在连路费都拿不出来,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说不定朱元璋一感动就把他官复原职了。

结果这一招玩砸了,朱元璋不但没有被感动,反而大怒,直接下令把他抓回来施以宫刑。

曾秉正这一招,实在是自作聪明。他以为靠苦肉计博取同情,就能重新爬上官场巅峰,却忘了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何等猜忌多疑的皇帝。

朱元璋年轻时吃过太多苦头,对人性有着刻骨铭心的洞察。他知道,一个宁愿卖女也要保全官位的人,绝不可能是什么清官。

相反,这充其量不过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小人。对于这种人,朱元璋向来是说除掉就除掉,绝不手软。

更何况,朱元璋一向痛恨那些装模作样、沽名钓誉的伪君子。他认为这种人才是祸国殃民的根源。

一个真正的清官,应该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绝不会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来哗众取宠。

曾秉正自以为是撒谎说没钱回乡可以让人相信他的清廉,殊不知在朱元璋看来,他不过是个为了保住乌纱帽而不惜出卖骨肉的伪君子罢了。

这样一个人,留在朝堂,迟早会坏事。还不如干脆除掉,以儆效尤。

装清官翻车记

当官多年,混到三品高官,怎么可能真的穷到连路费都拿不出来?曾秉正这么做,分明就是在演戏给朱元璋看。

可惜他太不了解朱元璋了,人家从苦日子里熬过来,最恨那些假惺惺、装模作样的官员。

一个连亲生骨肉都能卖掉的人,还谈什么清廉?这种人当官的时候能对百姓有多好?朱元璋一眼就看穿了他的把戏。

历朝历代,总有一些人喜欢标榜自己是什么"清官"。

他们对外宣称一贫如洗,对内却中饱私囊;他们口口声声说爱民如子,骨子里却尽是铜臭味;他们装得一本正经,实则尽干缺德事。

曾秉正就是这种典型,他以为卖女儿这一招能骗过朱元璋,殊不知这恰恰暴露了他的虚伪面目。

在朱元璋看来,真正的清官应该是那种做事光明磊落、赏罚分明的人。他们不仅自己不贪,而且敢于同贪官污吏斗争到底。

绝不是像曾秉正这样的伪君子,一旦权势在手就变本加厉,还装出一副可怜相博取同情。

对朱元璋而言,曾秉正就是可耻的叛徒,表面上标榜清廉,实则贪得无厌。这样的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结语·】——》

曾秉正本可以安安稳稳做个清官,却因为一时算计不成反害了自己。

最可怜的是那个四岁的小女孩,莫名其妙就被亲生父亲给卖了。所以说,做人还是要真诚,玩心眼玩到最后,往往会害人害己。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朝那些事儿》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