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用过的北京医院诊疗证
毛泽东用过的北京医院诊疗证,证上标明了:编号“机字151号”,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姓名“毛泽东”,职别“主席”。
這是毛主席就医的医疗证。指定医院为北京医院。有了疾病,毛主席总是凭自己坚強的意志去战胜它,所以他极少去医院。
这家医院曾是中南海定点医院,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在此就医。
看病就医,是每个人都免不了的经历。到医保定点医院就诊,也是常见的事。可是,在东单大华路1号,却坐落着一家不同寻常的医院——北京医院。

北京医院
这所看上去其貌不扬的医院,在公费医疗时期,曾有过一个特殊的身份—— “中南海定点医院”。
北京医院的前身,是1905年德国政府用部分“庚子赔款”,在外国使馆聚集的东交民巷所建立的德国医院。

1905年,德国医院正门
1945年二战结束后,北平市卫生局接管了德国医院,并更名为“市立北平医院”。当时仍有20多名德籍医护人员被留用,但不久便相继回国。
1949年,这所医院随着北京地名的变更,改名“北京医院”。不久便承担起了中央首长的医疗保健工作。

京城里有名的大医院很多,为何独独北京医院中选?
曾任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副馆长夏佑新在《党史天地》 撰文回忆: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尚不可能为每一位首长都配备专职的保健医生,中南海的中央门诊部,就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全部医疗保健工作,几位首长“共用”一个保健医生是常有的事。
除了朱德因年纪较大,又患糖尿病多年,时常需要医护人员照料外,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当时的健康状况极佳,很少生病,因此中南海里,几位仅有的专职保健医生还算应付自如。
随着国力增强,医疗队伍不断扩大,中南海里先是设立了保健科,后又升格为保健局。然而,这些部门都只能应付一般性的医疗保健,倘若遇到重大病情,还要向北京的大医院求援。出于安全考虑,挑选一家医院作为“中南海定点医院”便提上了日程。
当时京城里有名的大医院很多,但地处东交民巷的北京医院离中南海较近。于是,它便承担起了这个特殊而重大的使命。
成为中南海定点医院后,出于安全考虑,北京医院不再接诊普通患者。
直到60年代初,毛主席批评北京医院“医生比病人还多”,是“老爷医院”,要求北京医院面向人民群众。1964年起,北京医院才正式对社会开放。
为了防止“凭关系”、“走后门”等特殊化现象,北京医院决定为所有就医者配发统一的诊疗证,规定:无论职位高低、关系亲疏,一律凭“北京医院诊疗证”就医。
接到办证通知后,中共中央办公厅立刻造具花名册,为中南海所有求医人员申办了证件。然而,当许多人都拿到了一本棕色硬皮封面的诊疗证后,经办部门才发现里头少了毛主席的那本。
原来,具体经办人员认为毛主席是领袖,不需要“凭证看病”。但大凡对毛主席的脾气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平生最不满的就是下级变着法子使他享受“特殊化”。
有关部门赶紧采取补救措施,为毛主席补办了一个诊疗证。
毛泽东用过的北京医院诊疗证,证上标明了:编号“机字151号”,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姓名“毛泽东”,职别“主席”。
由于证件是补办的,所以不能像平时那样“名正言顺”地排在成百上千证件之首,而是有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编号,“机字第151号”。当然,毛主席对此是不会介意的,他终生都没有发现这个诊疗证上的“小秘密”。

毛主席就医的诊疗证,编号:机字151号,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姓名:毛泽东,职别:主席
虽然毛泽东享有公费医疗待遇,但他很少生病,诊疗证也派不上什么用场,反而是家里几个年幼的孩子不时地闹个毛病,却无法到北京医院作公费医疗。
为了方便,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偷偷走了后门,带他的两个女儿到北京医院就医,还在公费中做了报销。毛主席知道后很生气,因为在他看来,他的孩子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就不能享受这个待遇。
于是,在他的坚决要求下,女儿们的医疗费做了退赔。
从此,毛主席的其他亲属上北京医院求医,费用都从他的工资中开支,谁也不敢给毛主席“搞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