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对欧盟商品加征“对等关税”的倒计时仅剩24小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却在布鲁塞尔抛出震撼宣言:“欧洲的牌桌已摆满筹码”,同一天,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支援乌克兰峰会上感谢特朗普推动俄乌和谈——这场外交奇观。
与“信号门”事件中美国高官对欧洲“可悲寄生虫”的羞辱形成刺眼对比,可以说跨大西洋同盟的裂痕从未如此赤裸:一边是欧盟以1566亿欧元商品顺差为盾牌威胁反制,一边是欧洲领导人被迫在尊严与生存间艰难摇摆,你们面对如今的信任破裂,欧洲究竟何去何从?

欧盟的反击与妥协
冯德莱恩的“实力地位”宣言绝非虚张声势。
2023年欧盟对美商品贸易顺差达1566亿欧元,汽车、机械、医药等产业占据美国市场关键份额。
特朗普政府计划对欧盟汽车加征25%关税,无疑会直接影响德国大众、宝马等企业每年380亿美元出口,而欧盟的反制清单直指美国科技巨头命脉。

苹果、Meta可能面临《数字市场法》天价罚款,亚马逊或失去欧盟公共采购合同准入权。
这种“以技术换制造”的博弈,实则是数字经济(欧盟服务贸易逆差1086亿欧元)与传统产业的价值链争夺。
但欧盟的强硬姿态暗藏脆弱性。
为换取特朗普暂缓关税,欧盟已秘密拟定“让步清单”:降低55%自美进口商品关税(价值230亿美元)、向美开放液化天然气市场、放宽食品标准限制。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策略暴露了欧洲的深层焦虑。

当德国汽车业可能因关税损失12万个岗位时,冯德莱恩不得不在慕尼黑车企游说与东欧农业利益间走钢丝。
更讽刺的是,欧盟对美关税战的最大筹码,竟是其竭力防范的中国市场:若彻底失去美国订单,欧洲工业将被迫加速“向东看”。

信任崩塌与战略困局
还有值得一提的自然是前些天的“信号门”泄密事件,因为它撕开了美欧关系的最后遮羞布。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私密群聊中将欧洲称为“需要擦屁股的可怜虫”,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更直言“欧洲安全全靠美国施舍”。
这些言论不仅坐实了欧洲的战略附庸地位,更揭示了美国决策层的真实认知——跨大西洋同盟已从“共同价值观堡垒”降级为“成本中心”。

这种认知也直接体现在乌克兰危机中:特朗普绕过欧洲与普京密谈停火,迫使法德紧急召开三次援乌峰会,却仍需在公报中感谢美国“贡献”。
欧洲的挣扎凸显结构性矛盾。
马克龙倡议组建“英法主导的乌克兰维和部队”,却因欧盟8000亿欧元防务基金将英国排除在外而沦为泡影;
德国启动“再武装计划”,但5000亿欧元投资需要削减福利支出,直接冲击执政联盟民意支持率。
更荒诞的是,当英国试图加入欧盟防务合作时,法国竟以“渔业权让步”为要挟——在生存与主权之间,欧洲连表面团结都难以维系。

这种分裂正被特朗普精准利用:通过对欧汽车关税分化德法,借数字税议题离间爱尔兰与硅谷,将欧盟27国拖入“各自为战”的囚徒困境。
美欧关系的裂变本质上是全球权力转移的缩影。
当冯德莱恩强调“从实力地位出发”时,她所倚仗的不仅是欧盟4.5万亿美元经济体量,更是对多极世界的隐秘期待。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47年马歇尔计划用130亿美元重塑欧洲,2025年特朗普正用关税大棒迫使欧洲“断奶”。
这场博弈没有赢家,但启示足够清晰:任何同盟都不能建立在单向依赖之上。

欧盟若想真正实现“战略自主”,需要的不是对美妥协或对抗,而是重构内部凝聚力与创新能力。
正如“信号门”群聊泄露当天,德国总理在柏林智库演讲时的警示:“当别人视你为累赘时,唯一的选择是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跨大西洋同盟或许终将落幕,但全球化的韧性,正藏在旧秩序破碎的裂缝之中。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作者,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信息来源:
《冯德莱恩:欧盟有能力抵制美国关税》环球网
《美媒:美欧关系回不去了》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