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人尽皆知,他为人正直、友爱兄弟、孝顺父母、忠于君王,是集温良恭俭让于一身的完人。
在宋朝积贫积弱的时候,王安石等人大胆变法、富国强兵之时,掌握大权的司马光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废除了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他主张向西夏割地赔款,带领着宋朝苟延残喘,慢慢地走向了灭亡之路。
当日砸缸的那个机智少年,成了思想顽固,因循守旧的保守派。
在政治方面,像一块不可雕的朽木一样,可是在政治斗争之中他却完成了史诗巨著《资治通鉴》。
他是一个矛盾体,是一个非常倔强的人,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救人
机智少年砸缸救出玩伴,把司马光推向权力巅峰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怎么会联系到一起呢?其实不然,我们往下看就明白了。
北宋时期的河南光山,年仅七岁的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玩耍,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装满水的缸里,哇哇乱叫的呼救声吓得其它小伙伴们四处逃散,司马光没有逃走,他在院墙边找到一块石头,使出全身的力气朝水缸砸去,缸破水流,掉进去的小孩子顺利得救了。
这名被救的男孩叫上官尚,上官家族是一个豪门望族,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他是一个很感恩的人,他为了记住司马光的救命之恩,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上官尚光。
上官尚官是一个好人,同时也是一个平庸的人,好像都是这样,善良的人最后都归于平庸,因为他们的心不够狠。上官尚官也曾考取功名,入朝为官,说明他还是有能力的,只是没有干出什么大事,又不太习惯官场争斗就辞官回乡了。
1038年,司马光20岁就进士及第,做了华州判官,并且和朝廷官员的女儿结婚,他的官职在今后的日子里多次变换,但是距离他心中的那个位置太遥远了,他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一定的地位无法完成。
辞官回乡的上官尚光仍然记得司马光当年的砸缸救命情,人上了年纪就容易怀旧,他在当年砸缸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亭子,叫做“感恩亭”,并把当时的事情刻成碑详细记录了下来,一传十,十传百,这件事飘起了宋仁宗的耳朵里,他觉得司马光人品高估,是难得一名好官,于是把它召回了京城。
为了仕途不停奋斗的司马光,缺少的就是一点助力或贵人的赏识,上官尚官这一举动,直接把司马光推上了权力的坦途,慢慢地官至宰相,成为真正的掌权大佬。
在宋朝,宰相是有着很高的话语权的,基本上是一人之下。
司马官入朝为官
矢志不移,历经四朝忠心不改从入仕到1063年仁宗驾崩的20多年里,他出任多个职务,一直都是任劳任怨,从初步的判官,到大理评事、国子直讲、知州通判、殿中丞。
但并不是什么官他都当,他有着自己的理想,那些虚职,不干实事的职位,他坚决不接受,1058年,宋仁宗调他进京做开封府推官,就是开封府的宣传大使,那时的开封府尹是老熟人包拯,这官职比他最开始的判官还要低一级,而且没有实权,唯一的好处就是身处京城,傍上大树飞黄腾达的机会多。司马光死活不干,连上5次奏折,推辞官职。
仁宗没办法,让他做了同知谏院,这是一个御史台分出来的部门,属于监察机构,5年时间里司马光上奏了170多份奏折,为仁宗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仁宗一看这人忠心可嘉,就要调他做知制诰,顶着一个大学士的头衔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官职,能和皇帝亲密接触这是多少官员的梦想,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发达了,可是司马光很倔,偏离他梦想的事,他死活不干。
1062年三月,他连上九折,不受知制诰官职,仁宗没法,只得收回诏令,让他仍知谏院。
1063年宋英宗继位,可是他和太后的关系一直很紧张,为皇家操碎了心的司马光,一年上了17份奏折,希望太后和皇帝和好,不停在调和皇上和太后的关系,他不仅解决好了皇室内部问题,还时常提醒皇帝要关心民间疾苦,他反对朝廷和官员铺张浪费,上奏折要大宋勤俭持家。他将仁宗死后分的财物,全部上缴给了国家。
1065年,宋英宗提拔司马光为龙图阁直学士,任知谏院,等于是加官权不加,宋朝的官和其它朝代不一样,那些什么太师、王爷、丞相、郡王之类的都是些虚头衔,职位的高低和权力的大小并没有实际的关系,真正有没有实权是要看你在那个部门做事,这就是为什么包拯敢铡庞太师的原因,虽然老包是五品官职,但他是开封府尹,京城的生杀大权他都有话语权,一个不高兴,他连自己都铡。
1067年,宋神宗即位,司马光被提拔为御史中丞,年轻气盛的宋神宗准备重振江河日下的大宋,王安石这个时候走上了前台,被任为参知政事,推行改革变法。
1085年,宋哲宗即位,67岁的司马光官至宰相,达到了个人权力的巅峰。
退居二线的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的编著
反对变法,愤而辞官,在政治斗争中完成了史诗巨著《资治通鉴》司马光、包拯、王安石他们本来是志趣相投的好友,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希望宋朝发展壮大,国富民强,可是他们的思想却有着天差地别。
年轻的宋神宗急于改革变法,把看着要倒下的大宋拉起来,王安石成为了主力军,变法的思路一提出,没想到遭到司马光的反对,这个人可轴呢,他就是前也反对,后也反对,反正只有一句话,完全反对。
在他的眼里,事情不是这么办的,得一步步来,他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废,不断地完善一样可以强国,可是宋神宗没有那个心情和他慢慢磨,他任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希望他能支持变法。
见无法阻止变法,52岁的司马光连上五折,请求离京,因好友范镇直言王安石变法激进遭贬,他仗义直言,并向神宗请任西京,退居二线的他,绝口不提政事,15年间,他完成了史诗巨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任上
重新启用的司马光打压变法,面对外敌他主张割地赔款求和1085年,宋神宗驾崩,还没来得及完成他的强国梦,就离开了人世,10岁的赵煦继位,又是后宫太后当政,王安石和他的新法,注定了的结局。
太皇太后问政于司马光,并重新启用了他,已经67岁的老人,终于达到了权力的巅峰。他隐退之前王安石审结的无罪案释放了一名女孩,他相当的不满,他认为女孩有罪当诛。这次掌权后,他找到了无罪释放的那名女孩,并将她处死,接近20年的时间,他都没有忘记。
你说他是坚持原则呢?还是顽固不化呢?反正他认为是对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到底,谁都改变不了,皇帝都不行。
他把新法比喻成毒药,并要全部废除,他打压王安石及改革派,把反对新法被贬的苏轼、苏辙、李常招回朝中任职,文彥博等老臣重新启用。
将王安石主张的《青苗法》、《免疫法》等新法全部废除。可是又没有新的举政措施来替代,搞得有一点起色的大宋又走向了水深火热。
屋漏偏逢连夜雨,西夏趁此机会,带兵犯境,面对西夏的入侵,保守派认为,如果打仗,要花很多钱财物资,权衡了利益,把米脂、浮图、葭芦、安疆四个比较偏远的地方给了西夏,换来和平,宋朝的割地赔款就这里就开始了,到了南宋的时期,成为了一种常规战术。
1086年,上任一年废除新法的司马光走到了尽头,那个砸缸的男孩离开了人世,留给后人是是非非无法评说,留给宋朝的却是一地鸡毛。
司马光画像
司马光是和孔子、孟子并称为儒家三圣的人,他不结党、不徇私、为民请命、为皇帝着想、刚直不阿、不畏强权、忠心不二,可以说是一个完人。
他认为男人要一夫一妻,不能三心二意,即使自己原配张夫人几十年来都未能生下一儿半女,他都不纳妾,张夫人安排进家的美女都被他轰出家门。
他是一个固执的人,固执于世间的美好,固执于自己的理想,所以他容不得一点点的瑕疵,这样的性格适合像魏征一样做一个好的谏官,正如他在宋仁在位时所做的一样,为国家安定出谋划策。
水至清则无鱼,如果以一个谏官的视角去治理国家,那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昔日那个砸缸的机智男孩,你认为他配得上“儒家圣人”的称谓吗?
他强行废除新法却不给解决之道就撒手人寰,留给北宋朝廷一地鸡毛,可以称为宋朝的罪人吗?
为了一名他认为有罪但被无罪释放的民女,20年后当权了还要找到并将她处死,是固执?是迂腐?还是有原则性?
推荐阅读:
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人文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