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之后的“极书之变”,44岁转型期的佳作,黄庭坚评价极高

熹然评文化 2023-02-09 14:04:03

“苏门三学士”指的就是苏轼父子三人,也可见苏轼家学的渊源,苏轼对于书法的学习也十分勤奋,自己曾言:“方先君与吾笃好书画,每有所获,真以为乐”、“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可见苏轼自己书法上所付出的精力和血汗。

苏轼在当时就形成的“尚意”思潮之下,他对魏晋的书法极为推崇,对“二王”、智永等前辈更仰慕,而晋人的恬淡萧散、潇洒自如的书风是他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一个标准。

而对于唐代,苏轼则是认为颜、柳在魏晋笔法上做了融合和变革的“极书之变”。苏轼对唐代笔法的学习在黄庭坚《跋东坡自书所赋诗》中说到:“(苏轼)少时规摹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余。中年喜临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年乃喜李北海,其豪劲多似之”,可见颜真卿、徐浩、李邕贯穿了苏轼书法的始终。

所以我们可以从苏轼的书法中看到,受“钟王”与颜真卿的影响,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颜真卿,颜体的宽博体势、含蓄沉稳的笔法,对苏轼书体的最终形成产生了决定作用。

《新岁展庆帖》是苏轼44岁书法转型期写给陈慥的书札,约陈慥和公择在上元节时与黄州相见的事。

《新岁展庆帖》下笔自然流畅,无拘无束,笔法劲媚娟秀,骨劲肉丰,率意而就。横竖斜直,笔画交代清晰,入笔、收笔分明,是苏轼初到中年时书法的佳作。

释文: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

1 阅读:819
评论列表

熹然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