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王朱栴因“粮饷未敷”而在就藩之初暂住韦州,但随后便留恋当地

史海撷英 2024-10-15 11:49:44

在宁夏同心县罗山东麓,有一座云清寺。每逢庙会之时,寺中钟声长鸣,香烟缭绕,好不热闹。从远处看,整个罗山东麓酷似一尊面东而坐的巨佛,坐落于山腰的云清寺正好位于佛心之处,可谓佛心怀古寺,古寺藏佛心。

实际上云清寺原名三圣殿,因大明庆王朱栴在此求雨灵验无比,故而改名。而在同心县东北部九十公里处的韦州镇,在历史上是一所军事重镇。此处风光颇似江南,生于南京长于南京的庆王殿下对此地极为留恋,每年夏天都会从宁夏来此避暑,并留下多首诗词作品。

永乐八年(1410年)庆王妃孙氏去世之时,朱栴没有为她在贺兰山脚下选择墓地,反而将其葬到了韦州城西的蠡山之阳。而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庆王还曾两次上奏请求迁居韦州。那么庆王家族在宣德年间都有哪些故事呢?

求迁韦州

朱栴之所以封为庆王,是因为他原本的封国是庆阳府(位于今甘肃省东部),但很快就改为宁夏府(今银川)。不过由于“粮饷未敷”的原因,朱栴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离京就藩之时,只能暂住于韦州。

谁也没有想到,朱栴会在韦州住出感情来。永乐年间正式迁居宁夏之后,朱栴还得到四哥朱棣的特许,每年夏天都能去韦州避暑。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驾崩,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即仁宗。但仁宗在位不足一年,便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驾崩,皇太子朱瞻基继位,即宣宗。

朱栴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面,大明王朝竟然出现了三位皇帝。而仁宗的原配张氏也一路从皇太子妃、皇后升级到皇太后。庆王殿下一向以乖巧懂事而著称。张氏成为了皇太后,朱栴自然第一时间就派人来京祝贺。

根据惯例,呈递给皇后的称“笺”,给皇帝和皇太后的则称“表”。然而张太后升得太快,从庆王本人到王府长史官都没转过弯来,派人送来的依然是“笺”而非“表”。这一下把朱栴吓了个半死,好在宣宗忙于应付他二叔汉王朱高煦,没有功夫来关心这些细枝末节:“癸丑,庆王栴奏曰:‘皇太后荣进尊号,臣忻忭之极,即奉笺上贺。昨得礼部所降仪式,当用表文。臣栴不学过误,敢陈首谢。’上复书曰:‘承喻笺文之误,实是礼部行移稽缓,叔祖乃自引为过。谦德之至,非所敢承,幸不以介意。’”

从辈分来算,朱栴是当朝皇帝的叔祖,他之所以如此谦卑,主要还是想宣宗能答应他改迁韦州。

第一次求迁韦州

洪熙元年(1425年)十月,庆王向朝廷上奏,称自己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迁居宁夏。但是宁夏的生活条件和韦州相比,相差甚为悬殊,希望能够重回韦州生活。

对于庆王来说,韦州本来就离宁夏不远,王府又是现成的,改迁回去并不需要朝廷花费太多的钱粮。但对于宣宗来说,亲王迁国事关重大,万一答应了庆王的请求,二叔汉王也来要求迁国,是同意还是不同意?不同意说不过去,但是真让他迁国,指不定会出什么幺蛾子。

所以位置不同,想的内容就不同。最终宣宗还是拒绝了叔祖的请求,只是允许他可以像永乐时代那样,往来于宁夏和韦州之间。这已经算是特恩了,毕竟很多亲王想出城都费劲:“甲午,庆王栴奏:‘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复令移居宁夏。宁夏卑湿,土鹻水咸,请仍居韦州。’上复书曰:‘承谕欲移韦州。非敢违盛意,但嗣位之初国家诸事一遵皇祖之旧,不敢辄有踰越。叔祖且仍居宁夏而往来韦州,庶免人言。’”

韦州康济寺塔

当年年底,朱栴再一次向朝廷上奏。上来他先给侄孙戴高帽子,称皇帝陛下在所赐的玺书中屡屡称自己为“叔祖”,实在是不敢当,毕竟君臣之礼不可废。接着庆王话锋一转,表示韦州天气凉爽,想每年的夏秋二季都在那边避暑,等到冬天再回宁夏,不知陛下能否允准。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叔祖把姿态摆得那么低,只是想去韦州待上半年,还能说什么呢?“上复书曰:‘承喻书词过谦,此盖一家至亲之常礼。叔祖谦德隆厚,言之谆切,中心藏之。所喻韦州地土高凉,春往秋回,悉从叔祖所便。’”

第二次求迁韦州

宣德初年朝局并不太平,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晋王朱济熿、汝南王朱有爋,颇有抱团对抗朝廷的想法。甚至于像庆王这样的“闲散”宗室,也常常被人惦记。比如庆王去韦州避暑,就有人私下传闲话,称朱栴想要造反。好在庆王殿下每次都是“闻之朝廷方行”,不曾留下任何把柄。

到了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朱栴第二次请求移居韦州。此时汉王之乱已经平定,晋王护卫全部削除,宣宗已经坐稳了江山,所以他出人意料地同意了庆王的请求。

在迁国之前,朱栴也把宁夏的事务全部梳理了一遍。庆王府屯田、养马的军士仍然留在宁夏,一旦边境有军情,可以由镇守总兵官调用。至于当地官员指责王府护卫“占种田土”之事,朱栴也做出了解释,表示这些地从永乐年间就已经种到现在。这一次宣宗非常慷慨,不但庆王可以迁居韦州,护卫军官也一律不予追责:“上以韦州王旧所居,复书令居韦州。仍敕宁阳侯陈懋及巡按御史释所问之人,土田悉如永乐故事,从护卫官军耕种。自今不得辄听下人妄告,以失朝廷亲亲之意。”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仅仅两年以后,庆王突然向朝廷上奏,请求“挈家还居宁夏”。由于史书中语焉不详,无法判断朱栴究竟是受到了什么样的压力,才让他放弃心心念念那么多年的韦州,重返宁夏这块“卑湿”之地。

朱栴

好在朱栴回到宁夏之后,依然可以像以前一样,每年夏、秋二季前往韦州避暑,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五请赴京

第一次

宣德元年(1426年)三月,庆王府护卫百户姚纯告发朱栴打算造反。此时正是朝廷和亲藩之间关系最紧张的时候,庆王立即上奏请求赴京朝觐。

洪武年间的九大塞王之中,唯有庆王从未亲自领兵作战,所以宣宗怀疑谁,也怀疑不到朱栴头上。皇帝迅速给庆王回信,表示自家祖孙三代都很清楚叔祖忠敬朝廷和藩屏宗社之心,不必忧虑。

第二次

当年八月,汉王之乱爆发。宣宗御驾亲征,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迅速扑灭。消息传到各地亲藩之后,再一次引发了轩然大波。

朱栴则再次奏请入朝,其实也是向皇帝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绝对支持陛下削藩。宣宗对此心知肚明,客客气气地回信,表示叔祖乃“诸王之表率”,对其百分百信任。心意领了,宁夏离北京路途遥远,就不必来了。

第三次

宣德五年(1430年)九月,朱栴第三次奏请入朝。皇帝给庆王殿下连着上了三顶高帽子:“今宗室中尊属者叔祖,贤德者叔祖,且素厚爱于予者亦惟叔祖”,但是现在朝局尚不稳定,这样吧,等以后“国事从容”之时,派人专程来接叔祖入京。

朱瞻基

朱栴在收到皇帝回信后不久就提出重返宁夏。所以他们在此前的书信沟通中究竟还说了什么,庆王为何急着要去北京,两者之间应该有所联系。

第四次

到了宣德七年(1432年)的时候,庆王第四次奏请入朝。“戊午朔,以庆王栴请入朝,遣书止之曰:‘予之愿见,此心实同。但念叔祖春秋高,道途跋涉不易,所以屡承喻而不敢从也。又自即位以来,诸叔祖及伯、叔多欲来者,皆已谢却。今独从叔祖之言,众将谓何?虽违命有惭,而感德无既矣。’”

看上去十分美好,事实是宣宗转头就给兵部侍郎王骥交待了一句话,汉中、凤翔、金州三卫所的官兵离宁夏太远,立刻遣还。缺的兵源,从庆王府护卫里面拨补。

第五次

宣德八年(1433年)三月,朱栴第五次奏请入朝。这一回轮到宣宗头疼了,该找的不该找的借口都找过了,这回该怎么拒绝呢?

皇帝心中犯嘀咕,当年皇祖不是让他来过北京的皇宫了么?怎么还这么执着?之前调去备边的护卫,不是也都还给他了么?但是不管怎么拒绝,总要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丙寅,庆王栴奏请入朝,复书曰:‘叔祖年高,道途辽远,跋涉为难。且《祖训》亲王年踰五十不朝。此祖宗垂训子孙,以优待长老之礼。予感叔祖亲爱之意至矣,然未可从命也。’”

宣德年间依然在世的太祖朱元璋诸子,就这么几位:代王朱桂、庆王朱栴、宁王朱权、岷王朱楩、沈王朱模。其中代王性格暴戾,宁王深受猜忌,岷王、沈王平平无奇,唯有庆王既温文尔雅又恭谨守法,所以宣宗对其格外照顾,允许他每年都去韦州避暑。

当然,优待归优待,该有的敲打那是一点也不少。朱栴在韦州南门城墙上修了一座拥翠楼,常常于此远眺蠡山(即罗山)。有一次直到过了立秋都还不舍得离开韦州,但也只能无奈地写下一首《登拥翠楼》:“天际风云起,山树结夕阴。园林含暝色,笳管动哀音。边报军书急,南来雁信沉。病怀与秋思,憀栗苦难禁。”以寄托自己的愁绪。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