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兵部尚书都是文武全才,但他们为何终究无力扭转王朝的衰败?

旺尚聊历史 2023-02-11 05:35:12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中国封建王朝发展史上,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其让中央政府的职能分工变得更加明确,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秩序的稳定。

而在六部中,兵部显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其需要以文官行政体系来管理武官事务,因此在隋唐后期兵部的职权便多次被侵占。

这让宋代重新改变了兵部的地位,以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部门来处理军务。

明太祖朱元璋在看到宋代的失败经验后重新将军权交到兵部手中,这也让兵部尚书成为了明朝军事的主要负责人,那么他们有哪些职能,又需要怎样的能力呢?

一、明代的兵部结构与兵部尚书的职责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后,其认为宋代的军事管理体系存在较大问题,于是效法隋唐重新让

兵部执掌军事大权,在组织架构上,明代的兵部也和隋唐时期十分类似。

兵部的长官为兵部尚书,其下为兵部侍郎,他们统领整个兵部的日常工作。兵部的职能部门在洪武初年共有四个,分别为总部、职方部、驾部以及库部。

后来为了从称呼上和六部相区分,这四个部门被改称为武选清吏司、职方清吏司、车驾清吏司和武库清清吏司。在《明太祖实录》中,对兵部的职能有详细的说明:

“兵部尚书、侍郎各一人,总掌天下武官勋禄、品命之政令,山川险易之图,厩牧甲仗之数,其属有四部焉。”

其中,武选清吏司负责军籍管理、武官遴选等工作,是整个兵部最重要的部门。

职方清吏司则负责绘制地图,管理要塞、烽火台等军事设施的数目;车驾清吏司需要负责仪仗工作和马匹管理,当时全国的驿站体系也归其管理。

武库清清吏司负责制造,分发,保管武器,它们的职能和隋唐时期的兵部四司几乎完全一样。

当然其中还存在部分区别,首先明代的太仆寺、苑马寺等机构也有管理马匹的职能,而他们都要接受驾部的管理。

相对于唐代的兵部,明代兵部的地位显然更高。再者明代军户为世袭制,相较于唐代府兵制度更易管理,因此明朝兵部的行政效率也更高。

兵部尚书作为兵部长官,在明朝朝政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他们除了需要负责监督兵部的工作之外,还有推举考察武官、核实军队、领兵出征、奏报军情、参议朝政等职能。

在明代兵部尚书多为进士出身,因此他们还会担任殿试读卷官,或者经筵主讲人等工作,这在唐代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明代,兵部尚书在军事工作方面拥有极高的话语权,这和唐代后期被宦官夺权的兵部尚书完全不同。

明末乱世时,那些领命出征的将军,往往也会被授予兵部尚书衔,这也是对其政治地位的一种肯定。

因此,从明代兵部尚书的任命人选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出明代社会和政治局势的变化,在明代兵部尚书的任命在前中后期也存在较大差异。

二、明代兵部尚书的地域差别与任期变化

我们如果将明代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的话,兵部尚书的任命在这三个时期里呈现出两个十分明显的变化趋势。

其一是兵部尚书的籍贯从南方占据绝对优势,逐渐演变成北方人居多,其二则是兵部尚书的平均任期在不断缩短。

对于第一个变化趋势,和明代的政治局势变化是分不开的。明朝初期,跟随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多是江南人士。

再加上当时北方的学术氛围远不如南方,因此无论是从勋贵中挑选,还是通过科举选拔,南方士人都占据了极大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明朝早期的兵部尚书多是南方人的原因。

而随着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夺取了皇位,并将国家的政治中心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为了稳固皇位,朱棣有意扶持北方人士担任要职牵制南方士大夫集团。因此,从永乐年间开始,兵部尚书中北方人的数量逐渐上升。

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北方面临的军事压力较大。因此,统治者更倾向于挑选熟悉北方环境,和风俗的北方人作为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籍贯的变化,也能体现出明朝的军事重心和文化中心的变迁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终明一代,福建、贵州、广西等地都没有人做到过兵部尚书的位置。

这和当时这些地方相对落后的教育水平有关,进士身份是明代兵部尚书的必需条件,没有出类拔萃的读书人,自然就不可能出兵部尚书。

至于兵部尚书任期的缩短,则主要和明代政治局势的变化有关。在明朝初期,随着明军击败北元,国家的内外局势相对稳定。

因此兵部尚书的工作也不算繁重,自然不会出现什么纰漏,也就没有频繁更换兵部尚书的需求。

从明朝中期开始,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明朝各地开始出现零星的农民起义,兵部尚书需要承担镇压义军的工作。

但军事镇压并不能改变明朝百姓对于政府的不满,民变也是愈演愈烈,兵部尚书也就干不长久。

到了明朝末年,明军在内要对抗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军,在北方还要面对不断增强的后金军队,这让兵部尚书的压力陡然上升。

那些在战斗中表现不佳的兵部尚书就会被撤换,因此其变动自然也是最为频繁的。

三、明代兵部尚书的选拔标准

虽然明代中后期的尚书如走马灯一般更滑频繁,但这并不意味着明朝在选拔兵部尚书的时候会降低标准。

直到明朝末期,政府对于兵部尚书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标准为军事和政治才能。

作为兵部尚书,军事才能自然是最重要的素质,不过由于明代兵部尚书都是进士出身。

因此明朝政府需要从读书人中,找到有军事天赋的官员也不是非常容易。他们最常用的方式,是选择那些在之前曾经参与过军事工作的官员。

与此同时在明朝中后期边境卫所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那里的军户后裔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明朝一代中有一些军户的子孙也成功考取了进士,这些人的政绩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也是兵部尚书的优秀人选。

虽然兵部尚书是军事官员,但是他们的政治能力也是重要的考察标准。

因为一旦兵部尚书在行为上不够沉稳持重,缺乏敏锐政治嗅觉的话,那么他们就很难和其他部门的官员做好协调沟通,这会对军队的战斗力产生很大影响。

在明朝前中期,明朝面临的军事压力较小,兵部尚书的主要职责落在了军籍管理以及粮草供应上,此时军事才能的重要性就远不及政治能力。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唐铎,在明朝还未建立的时候,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深得朱元璋信任。明朝建立之后,唐铎屡次升迁,最终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又如在明宣宗时期,许廓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时,明廷在任命诏书中就发布了选择其上任的原因,而其中政治因素最为关键:

“尔廓久任于朝,谙练政务,特升兵部尚书。膺兹重寄,惟秉忠沥诚,勤以莅事,廉以率下,审察必明,谋虑必固。如政有不通,弊有当革,利有当建者,毋惮面陈,朕将择而行之。毋怠,毋忽。”

到而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战事日趋紧急,军事能力逐渐成为了选拔兵部尚书的主要标准。比如明朝正统十四年的于谦,就是一位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兵部尚书。

“土木堡之变”后,明军惨败北方瓦剌军队,明英宗被俘,瓦剌首领也先趁着北京城空虚之际,率领大军南进,企图攻占北京城。

此时的兵部尚书邝埜,已经随着明英宗出征并且战死沙场。朝廷急需一人出来执掌兵部尚书,统领大局。

朝廷一片混乱之时,临时代认兵部尚书的于谦挺身而出,先是怒斥了徐有贞南迁的建议,又力保郕王朱祁钰代理国政,稳定政局。

人心安定之后,于谦正式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的防御工作。

随后他调配各地军队,紧密进行军事部署,并创立团营,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最终击败了瓦剌军队,保住了明朝都城,成为民族英雄。

但是在此危急关头,明朝的党争和内斗也达到了巅峰。那些投入军事工作的兵部尚书们,往往就因为政治原因而痛失战机甚至因此丧命。

于谦虽然立下天功,但是也深陷于明朝的内斗之中。明英宗复辟之后,为了铲除异己,在许有贞等人的陷害之下,于谦被下狱处死,直到成化年间才得以平凡。

又如南明初期的兵部尚书史可法,其虽然在军队中有着极高的威望,也有着抵抗清军的决心,但是其在政治选择上的几次失误,令其被赶出了南明的核心决策圈。

在后续战斗中也得不到应有的支持,最终在清顺治二年,被清兵围至扬州城。最后时刻,他“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

落得兵败被杀的悲剧结局,这也是明朝末年部分兵部尚书的缩影。

结语

明代在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之后,朱元璋综合了之前朝代的政治经验,建立了明代政治架构。

其废除丞相制度后不但加强了皇权,还变相增加了六部的权力,让各部尚书成为了专项工作的最高负责人。

其中,兵部尚书作为明朝的军事负责人,他们不但要负责军队和武官的管理,还在政治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此,明代的兵部尚书们几乎都是文武全才,且经历过沙场和边镇的历练,他们的出色工作也保证了明代很长时间的安定。

但随着明朝小农经济的崩溃,明代的政治体系也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此时兵部尚书们空有一身才能,却没有办法扭转王朝的颓势。相反,他们的镇压行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明王朝与百姓之间的矛盾。

这对于这些心怀政治理想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悲哀。

到了明朝末期,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当道,各股势力党争不断,兵部尚书的任期逐渐缩短。这些兵部尚书,不但要担起内忧外患的军事事务,还要处理宦官、内阁、皇帝之间的关系。

这种情况下,能保住自身就已经不错了,何谈能扭转明朝走向灭亡的颓势呢?

参考文献:

《明太祖实录》《明宣宗实录》《明史》

0 阅读:6

旺尚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