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红楼梦》,大部分观众都把眼光放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身上。
却不知道,其实在《红楼梦》里面,还有很多经典角色。
他们十分鲜活生动,宛如一个个活在我们身边的人。
就比如饰演“贾瑞”的马广儒。
马广儒出生在江苏一个普通家庭,父母没有多高的文化,靠种地维持生计。
马广儒有两个哥哥,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受到父母的宠爱。
马广儒从小体弱多病,父母更加疼爱照顾他。
6岁那年,马广儒的二哥从县城里带回一套《红楼梦》的书。
一家人对这书都不感兴趣,只有马广儒每天拿着那本厚厚的书翻来覆去地看。
起初,他也只是看着里面的插图,猜测故事内容。
后来慢慢地,他看懂了书中的字,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
马广儒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贾宝玉了。
他觉得贾宝玉聪明灵秀,又多情善感,和自己很像。
每次读到宝玉的部分,马广儒都会反复看好几遍,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开始模仿宝玉的言谈举止,觉得自己也演绎得很好。
到了十岁,马广儒可以背诵许多《红楼梦》中的台词了。
他经常自言自语,把自己当成是宝玉,对着镜子或空气朗读宝玉的台词。
马广儒的父母觉得他疯疯癫癫的,但只当他是在玩游戏。
马广儒十三岁那年,村里来了一个越剧老师,要招收学生到县里的戏曲学校学习。
马广儒跟着哥哥去试镜,因为长相秀气,所以被老师选中了。
来到戏曲学校后,马广儒终于可以正式学习表演。
起初,马广儒还只能出演一些没有台词的龙套角色。
但他勤奋好学,老师也发现他有演戏的天赋,就给他安排了更多角色。
终于,在马广儒16岁那年,学校决定排演《红楼梦》中的一段,马广儒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宝玉的角色。
当马广儒站在舞台上,饰演自己梦寐以求的宝玉时,他激动得浑身发抖。
表演结束后,马广儒收到了观众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从那时起,大家都叫他“宝玉”,马广儒也渐渐地相信自己就是“宝玉”的化身。
马广儒的“宝玉”之梦就这样开始了。
每天日复一日,他沉浸在对“宝玉”的热爱和模仿中,越来越难以自拔。
马广儒曾经的文学梦想,也慢慢只剩下对“宝玉”这个形象的执念。
他相信自己注定就是“宝玉”,而这一信念,也让他无法从红楼梦中醒来。
直到多年后马广儒离开人世,他也还没能真正摆脱“宝玉”的影子,没能找回属于自己的生命。
六岁时偶然读到《红楼梦》,却改变了马广儒的一生。
他被“宝玉”这个虚构人物迷住,并在后半生一直无法自拔。
也许,马广儒的宿命就是和“贾宝玉”纠缠不清,被红楼梦囚禁一生吧。
1983年,央视决定拍摄新版《红楼梦》,全国展开选角。
这个消息一传出,马广儒兴奋极了,他觉得夺取宝玉这个角色的机会来了。
马广儒所在的戏剧团也鼓励他去试镜,他们都认为马广儒定能出演宝玉。
马广儒立刻请假回家,开始为试镜做准备。
他花了一个月时间重新研读原著小说,确保自己对宝玉的性格和语言特点了如指掌。
白天马广儒跟着老师练习宝玉的唱念做手,晚上自己对着镜子反复演练。
为了饰演宝玉,马广儒还特意去县城里定制了一套宝玉的戏服。
这在他家是大手笔的花销,但马广儒认为非常值得。
他天天穿着戏服在镜前照来照去,确保外型和气质都无懈可击。
终于,选拔当天来了。
马广儒穿着宝玉戏服来到选拔地点,自信心满满。
和他竞争这个角色的,还有全国各地的百余名演员。
马广儒在预选中轻松晋级,但决赛对手是个名气很大的演员。
导演让两人分别表演宝玉的独白和唱段。
那名演员表演华丽生动,颇有宝玉的倜傥作风。
而马广儒的表演更内敛细腻,表情丰富,像极了书中灵秀多情的宝玉。
评委们非常为难。
最后,导演还是选择了那名演员,因为他更符合电视荧屏需要的派头。
马广儒勉强获得了一个贾瑞的配角。
这个结果让马广儒极为沮丧、不甘心。
他觉得自己对宝玉的理解更透彻,表演也更接近原著。为什么导演最后还是选择了外型条件较好的演员呢?
回到剧团后,马广儒整日难以平静。
他看着镜中的自己,肤白貌美,就像书中描写的宝玉一样。为什么这个角色最终落在别人手里?马广儒怎么也想不明白。
同伴们看马广儒闷闷不乐,都劝他别太在意这个结果。
但马广儒无法释怀,他觉得能演宝玉是自己的毕生梦想,错过这次机会,以后再也不会有了。
马广儒渐渐地也不愿再接其他角色,他的心里就只有宝玉。
为了进入状态,马广儒又重新开始每天对着镜子模仿宝玉的举止言语。
他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这个角色,谁也不能从自己身上夺走它。
从此,马广儒愈发郁郁寡欢,整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错失宝玉一角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也让他在事业上再无进展。马广儒被这个梦想禁锢,走不出红楼梦的阴影。
多年后回首,也许错过宝玉是马广儒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如果当年能如愿出演这个角色,马广儒的人生轨迹说不定会完全不一样。
但命运弄人,让他在红楼边缘徘徊,却不能真正触及其中。
在《红楼梦》拍摄期间,马广儒一直郁郁寡欢,陈晓旭看在眼里,主动过来安慰他。
陈晓旭是剧组中为人开朗又热心的姑娘,她鼓励马广儒不要因为一个角色而消沉,相信他一定能将贾瑞演绎得出色。
马广儒本就内向阴郁,一朝受到如春风般的鼓励,陈晓旭的美好形象立刻印入他的心间。
马广儒开始时时注视着陈晓旭,希望从她眼中获得认同和关怀。
这份隐秘的爱慕之情越积越深,马广儒渴望和陈晓旭成为知心朋友。
他开始有意无意地接近陈晓旭,找各种理由同她说话。
陈晓旭性格热情,没有觉察马广儒的小心思,还以为他只是需要朋友。
见陈晓旭对自己那么和善,马广儒受宠若惊,以为她也对自己有好感。
他开始追求陈晓旭,给她写长长的情书,表达自己炽热的爱意。
陈晓旭吓了一跳,连忙告诉马广儒自己只当他是朋友。
但马广儒不相信这只是单方面的倾慕,他认定陈晓旭也爱着自己。
为了打动她,马广儒三番两次地说要自杀。
他先后3次在陈晓旭面前割腕,血流得到处都是,陈晓旭吓坏了,连忙找人来止血。
这种极端的行为让陈晓旭感到莫名其妙和害怕,她再三表明两人只能是朋友关系。
但马广儒任性地认为陈晓旭在装傻,她其实也深爱着自己。
为了感化陈晓旭,马广儒还说要绝食三天。
剧组的人看不下去了,劝马广儒别再纠缠陈晓旭。
但马广儒情根深种,他表示宁愿和陈晓旭殉情,也不会放手。
这时大家才意识到,马广儒把现实和戏剧角色混淆了,将陈晓旭当成书中的林黛玉。
后来为了躲避马广儒的骚扰,陈晓旭只能减少外出。
她和马广儒解释了多次,表示自己对他完全没有非分的想法。
但马广儒坚信陈晓旭在自欺欺人,爱的果实必须用牺牲来换取。
剧组无奈之下,决定调离马广儒,终止他的角色。
马广儒听说后,再次抓伤自己的手臂,血流到陈晓旭的房门前,想最后打动她的心。
这时大家才彻底把马广儒送回家,两人的故事就此结束。
《红楼梦》的热播使马广儒一夜成名,许多剧组纷纷邀请他出演新戏。
起初,马广儒还算专注事业,接演了多部话剧和古装剧,如《西厢记》、《窦娥冤》等。
他将每个角色刻画得生动传神,受到观众喜爱。
马广儒也成了电视台的特约演员,有着非常可观的收入。
他买了漂亮的新房子,父母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看似一切顺利,但马广儒内心的空虚感却丝毫未减。
因为追求一个女孩,马广儒突然辞去在老家的工作,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
刚来时,新单位对马广儒很上心,给了他不少重要角色。
但马广儒不谙文化知识,屡屡在新闻采访任务上出糗。
马广儒性格内向,与同事也难有深交。
工作上受批评,人际关系冷清,马广儒只能用酒精来麻痹自己。他开始频繁出入酒吧,一个人喝得烂醉如泥。
有一次,马广儒喝多了,直接在电视台的楼道里躺了一夜。
第二天牙齿打颤,脑袋晕沉沉的上班,马广儒引来了领导的批评。但他满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
家里人看到马广儒整日醉生梦死的样子,也劝他节制。
但马广儒沉浸在酒精中无法自拔,甚至开始在白天也偷喝。
有时他会一个人对着镜子吆喝,把自己当成书中的角色,神智已然不太清醒。
马广儒常常喝得烂醉如泥后,就哭哭啼啼地诉说自己的不幸。
他会絮絮叨叨地说起自己有多爱陈晓旭,又是如何失去了宝玉的角色。
周围的人已听得烦躁,但马广儒仍我行我素。
原本马广儒还会参加一些市政协的文艺演出。
但他上台经常东倒西歪,词不达意,引来观众议论纷纷。单位多次提醒无效后,只能停止安排马广儒表演。
马广儒明明可以在娱乐圈大有作为,但他意志薄弱,无法面对人生的挫折。
工作上的困境使他丧失斗志,只想逃避现实。
酒精成了马广儒的精神寄托,也让他的事业陷入停滞。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马广儒渐渐失去了方向。
他再也找不回来到这里时的激情和梦想。
马广儒将自己沉溺在酒精的海洋里,任由人生一片迷茫。我们也只能为他的从艺生涯感到遗憾。
长期的酗酒早已损伤了马广儒的身体,但他仍我行我素,拒绝戒酒。
马广儒整日晕沉沉的,脸色发黄,瘦得只剩皮包骨。
亲人朋友都劝他戒酒养身,但马广儒不听劝告,甚至还怀疑别人想害他。
32岁那年,马广儒已经濒临猝死的边缘。
有一天,他突然在超市门口昏倒,被人紧急送医。医生检查后,诊断马广儒已到了肝硬化的晚期,必须立刻住院治疗。
入院后,已经奄奄一息的马广儒被各种输液管和仪器围绕。
他枯瘦的身体不住地发抖,陷入持续的昏迷。马广儒神智模糊,口中不停念叨着“宝玉和林黛玉”。
医生明确告知家人,马广儒的情况已无法治愈,只能尽量延长生命。
听到这个噩耗,马广儒的妻子泪水夺眶而出。
她后悔自己没能早点让马广儒戒掉酒瘾,也许他还能活更久。
临终前,马广儒终于有了短暂的清醒时刻。
他轻声对妻子说了声抱歉,感谢她这些年的照顾。
然后马广儒就再也没有说话,在静静离开人世之前,他脸上似乎还浮现出了一丝释然的微笑。
马广儒去世的那天,电视里正好在重播《红楼梦》。
剧终时,林黛玉的哀嚎与宝玉的挽歌响彻整个病房。
马广儒的妻子听着电视中的啼哭,泪水盈眶。夫妻二人,就这样在红楼梦中永诀。
马广儒走得太匆忙,来不及与这个世界好好告别。
他那张还残留着少年痘印记的脸,就这样凝固在了32岁的永恒。
谁也不会想到,这位从艺不久就成名的演员,竟会在如此年轻时猝然离世。
也许,马广儒注定就是这么一个悲剧性的角色。
他入戏太深,以至生与死都被笼罩在朦胧的红楼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