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我和朋友们在一间咖啡馆里讨论最近的科技新闻。
大家各自抛出了自己关注的热点,忽然一个朋友提到:“华为、小米他们都搞什么大动作了?
固态电池这么难搞定的技术,怎么各家公司都在抢着上?”大家一下子来了精神,纷纷发表看法。
固态电池,这个新兴的科技重点,似乎一下子成了热门话题。
手机续航焦虑和固态电池回想几年之前,那时候iPhone 4刚问世,虽然功能强大,但电量消耗也让人头痛。
一部充满电的手机,通常用不到一天就需要再次充电。
而现在,几乎每个人都习惯了每天晚上给手机充电。
智能手机的发展潜力很大,但电池续航问题让人难以回避。
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由于技术瓶颈,即使在堆积电量的情况下,也难有实际突破。
手机厂商们试过各种方法:更高效的处理器、更省电的屏幕、更智能的系统,但效果只是有限的提升。
当固态电池的概念开始浮现时,大家的目光又集中到了这一块。
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是传统电解液电池的两倍,还能够快速充电,不怕高温和严寒。
这意味着未来的一次充电,可能用上两三天都不是问题。
华为已经公开了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小米也在研究固态电池技术,两家巨头在这方面的投入,显示了他们对未来手机市场的格局有很高的期待。
而这不仅仅局限于智能手机,耳机、手表、眼镜等穿戴设备也同样受限于电池续航问题。
一旦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并量产,整体消费者体验将大幅提升。
无人机和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期待除了手机和其他个人设备,无人机和智能机器人行业对于电池技术的要求更为苛刻。
在无人机领域,大疆等企业每减少几克重量,就能让无人机多飞行几分钟。
可是即使经过多年优化,现在主流的无人机续航时间依然不到一个小时。
续航时间成为了制约无人机技术发展的最大障碍。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智能机器人领域。
去年春晚上,来自宇树科技的扭秧歌机器人让不少人惊叹,但他们的续航时间也只有两小时左右。
另一款机器狗即使负重爬山,续航也不过一两个小时。
这些AI行业的尖端产品,虽然让人眼前一亮,但电池问题一直是个硬伤。
固态电池的落地,有望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些行业的痛点。
虽然这些企业本身不生产电池,但他们已经和多家固态电池供应商展开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应用。
可以想象,当无人机和碰上固态电池,续航时间将大大延长,那些此前无法企及的应用场景也将逐步实现。
两轮车的应用前景两轮车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交通工具,非常便利。
虽然它们不像汽车那样被广泛关注,但中国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4亿,超过了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总和。
此外,摩托车的保有量也有1亿之多,这两种交通工具占据了我们日常交通的一大部分。
现阶段,电动自行车的续航一般在60公里左右,电动摩托车则在200公里左右。
随着固态电池量产,这些数字有望大幅提升。
装载着固态电池的新型电动自行车,不仅重量更轻,续航预计会突破100公里;电动摩托车甚至可能实现400公里的续航能力。
要知道,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续航通常也只在这个范围内。
一旦电动摩托车的续航达到300公里,将对我们的中远途出行方式,甚至全球的摩托车市场都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今年,电动两轮车的龙头企业雅迪宣布与南都电源合作开发固态电池,而另一家电池供应商天能股份也开始进入固态电池测试阶段。
这意味着,固态电池有望首先在两轮车行业实现应用,并引发一场新的交通革命。
技术与成本的挑战与突破固态电池的技术已经逐步成熟,甚至进入了量产阶段。
业内有一种担忧是其成本问题,因为曾有数据显示固态电池的初期成本是电解液电池的4到25倍。
但最近,南都电源给投资者透露的信息显示,同等能量密度下,其固态电池成本仅增加了10%到15%。
另外,比亚迪的CTO也表示,未来可能会出现“固液同价”的产品。
技术和成本的不断突破,使得固态电池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甚至更多消费类电子产品中都有了应用的可能性。
从目前来看,固态电池技术的普及会带来全新的市场格局。
同时,这也给了各行业企业一个可以努力的新方向。
让我们回到那个咖啡馆里的讨论。
固态电池之所以引发各大企业的竞相追赶,不仅仅是因为它代表着技术的前沿,更是因为它解决了困扰多年的一个实际问题。
不管是手机、穿戴设备,还是无人机和电动自行车,电池续航能力的提升都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展望未来,竞争会愈加激烈,但也正是这样的竞争,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
我们所期待的固态电池时代,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早。
在这风云变幻的科技战场,能够敢于投资和创新的公司,必将引领未来的潮流。
这样的故事,也许不久之后,我们就能亲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