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武装部队官宣解放克里希夫卡,系乌克兰开始发起第二次大反攻后,前线乌军所取得的最具战略意义的战果。
因为在俄军失守克里希夫卡之后,整个巴赫穆特城区的西南方向将无险可守。只要乌军有意重新与俄军在巴赫穆特展开近距离巷战,那么克里希夫卡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成为乌军大规模进入巴赫穆特城区的进攻桥头堡。
反过来说,如果俄军想要保证巴赫穆特防线的完整性,那么它们就势必需要重整旗鼓,想办法从乌军手中夺取该地区的控制权。而这也意味着,在整个大反攻期间一直依托坚固防线抵御乌军进攻的俄军,现在很可能需要主动从这些防御工事中跳出来,反过来对处于守势的乌军发起进攻。
而如果乌军能够抓住这个攻守之势异也的机会,反过来对执行反攻任务的俄军造成大量杀伤。虽然以俄军自身的庞大体量与技战术水平来说,他们大概率会在前线损失达到临界值前就及时中止反攻行动。但过多的战损难免会对前线俄军的士气与后方国内的社会氛围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乌军所面临的战略压力。
不过,即便俄军提前预见了可能存在的反攻损失,并以此为由取消在短期内重新控制克里希夫卡地区的计划,前线俄军与国内的战争意志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俄军不反攻所引发的负面影响反而比在反攻中出现大量损失引发的影响还要更大一些。
因为从战术层面上来说,克里希夫卡虽然重要。但这种重要性仅仅只是体现在为乌军提供了一个反攻回巴赫穆特城区的机会。如果乌军不打算立刻反攻巴赫穆特,或者俄军立刻加强巴赫穆特西南方向的防御。那么克里希夫卡的战略价值就将大幅降低,难以成为一个可以扭转战局态势的“突破口”。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处阵地的价值并不仅限于军事价值,政治价值同样是值得考量的因素。而克里希夫卡就属于政治价值较高的地区。
毕竟,在此前的巴赫穆特战役中,攻占这里的部队并不是被刚刚赶出防御阵地的俄罗斯正规军,而是由普里戈任率领的瓦格纳雇佣兵。
要知道,瓦格纳集团之所以会与俄罗斯国防部之间积累大量的矛盾,并最终演变为政变行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巴赫穆特战斗中,身为主力部队的俄罗斯正规军并没有出太多的力,整个巴赫穆特及其周边地区几乎完全是靠瓦格纳雇佣兵打下来的。
这直接导致了,即便瓦格纳集团在攻占巴赫穆特没多久后就立刻发动了政变,给整个特别军事行动增添了一段并不和谐的插曲。俄罗斯国内依旧有不少人对瓦格纳集团抱有同情心,并认为以绍伊古、格拉西莫夫为首的俄罗斯正规军是在刻意打压瓦格纳集团。
在这种情况下,当俄军失守了由瓦格纳集团攻占的阵地时,俄罗斯国内难免会掀起一轮呼吁瓦格纳集团回归的舆论热潮,对于俄罗斯正规军的质疑也会有所提升。
这也是为什么我判断在失守克里希夫卡后,俄军很可能会想办法重新控制这一地区的理由。因为无论是对于俄军,还是对于乌军来说,发生巴赫穆特及其周边地区的战斗都是一场政治仗。军事意义不能说没有,但更多是局限于对双方有生力量的杀伤,而非该地区真的有什么可以左右整个俄乌冲突战局走向的价值。
当然,从俄军目前的战场表现来看,就算前线俄军意向反攻克里希夫卡,能不能做到这件事也是个问题。
首先克里希夫卡是一座位于低地的村庄,被村庄周围数个高地所包围。俄军想要进入克里希夫卡,就必须先攻占高地。而高地又多在村庄的北部与西部,与俄军相隔一个克里希夫卡。一系列因素使得俄军的反攻行动中陷入到了一种“打高地才能进村,但进村才能打高地”的鸡蛋悖论中。
此外,由于在克里希夫卡失守的同一时间,乌军还进一步占领了克里希夫卡南部的安德里耶夫卡,俄军从南侧迂回进攻克里希夫卡周边高地的可能性也被封锁了。
加上俄军在整个乌军反攻作战期间,将主要进攻兵力都投入到了哈尔科夫地区的库皮扬斯克战线,留守在巴赫穆特地区的兵力仅够防御。
所以综合来看,在失守了克里希夫卡后,俄军会发起反攻将其重新夺回的概率并不高。面对乌军对巴赫穆特城区的威慑,他们更有可能选择加固城区西南侧的防御阵地,以此来应对可能存在的乌军攻势。
而当局势发展到这一步时,且不说乌军在其他战线上的表现。至少在巴赫穆特方向上,乌军将从俄军手中夺得一部分战场主动权。这对于失去了瓦格纳支援的俄军而言,将会是一个十分困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