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华关税战陷入僵局,供应链危机与国内经济压力,倒逼白宫组建高层“救火小组”。面对中方反制与民众不满,特朗普态度软化称“中美有望达成协议”,未来1个月成谈判关键窗口。

【特朗普计划设立高级别对华工作组】
特朗普再次上台以来,对中国商品施加的高额关税,不仅提升了国际紧张局势,而且正在进一步侵蚀美国本土的经济环境。
最近,有消息称特朗普正在考虑成立一个高级别工作组,以便在无法与中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处理供应链危机。这一动作背后隐藏着诸多值得深思的因素。
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报道,这个尚未定案的“救火小组”将由美国政坛响当当的人物组成,包括副总统万斯、财政部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等。
这些官员可谓是特朗普政府中的“主心骨”,而他们的集合恰好展示出美国,对这场中美贸易战极端重视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而成立这样一个紧急小组,显然是美方已经黔驴技穷的表现。

【工作组包括副总统及多位核心部长】
简单来说,美国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评估,这次“关税游戏”带来的连锁反应。其中,供应链问题无疑是最令美国担忧的痛点。
一直以来,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无疑是一种“极限施压”的策略,试图通过经济杠杆逼迫中国让步。但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中国并没有就此妥协,反而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这些措施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真真切切地影响到了美国企业。例如,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暂停波音飞机订单,这其中的每一个举措,都足以让美国企业感到彻骨的凉意。
特朗普政府面对的,除了来自中方的坚定立场,还有国内挥之不去的焦虑情绪。想想看,如果关税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很可能演变为各自为营的“硬脱钩”局面。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正在逐渐成型的现实。

【美国民众对特朗普越来越不满】
一旦这个局面形成,即使不再加税,中美贸易的正常化也将变得遥不可及。不仅是企业,普通的美国消费者也正在慢慢体会到这种代价。
而就在不久前,特朗普在白宫的记者会上,也是一脸的内心翻腾。他直言不讳地表示,他并不希望对华关税进一步提高,因为“这样下去人们就不愿消费了”。
特朗普甚至还有了降低关税的念头,并且乐观地指出,中美在未来3到4个星期内可能达成协议。这一态度的转变不仅反映了白宫内部的考量,也显示了特朗普对迫切解决这一局势的渴望。
特别是在经历了关税从54%,飙升至145%的极限施压后,美国政府终于意识到,他们的对手并不打算轻易退让。而接下来的1个月将会是最关键的时刻。

【特朗普认为未来1个月是谈判关键窗口】
这种急迫感不是空穴来风。在特朗普上台初期,他的关税政策一度被认为是其对外政策的一项主要成果,然而如今看来,这些政策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他的支持率遭受重创。
据《华尔街日报》的调查显示,美国经济增长预期被明显下调,未来12个月内经济衰退的概率升至45%。公众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不满情绪如潮水般涌动,这对于特朗普来说无疑是重重一击。
在外交上,特朗普也面临重重围困。他急于求成的风格使得许多国际问题悬而未决,比如俄乌冲突等问题,都未能如他所期待的那样迅速解决。
更有甚者,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谈判中的表现,一直是“极限施压”与“寻求对话”并行。但真诚的对话需要相互尊重,而不是单方面的威逼利诱。

【中方早已表明立场是谈是打全看美方】
这也解释了为何中方早已表明立场,即“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一态度代表了中国对公平贸易的坚持,也反映出中国在面对复杂国际关系时的一贯立场。
现如今,美方正试图重整旗鼓,与中方对话。尽管这看似是一种姿态上的软化,但实际上却隐藏着一种紧迫感。美国市场正在承受巨大压力,一旦无法达成协议,可能会陷入经济滞胀的泥淖。
然而美方需要明白的是,即便是成立再多的工作组,如果没有诚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依然微乎其微。而中美之间数十年来建立的经贸联系,是无法在短短几年内被轻易割舍的。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近期中国商务部也已强调,“解铃还须系铃人”。中方的这一言论恰如其分地,点出了当前事态的症结。中美双方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才能真正解决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