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其基调是励志的女性、是互帮互助的女性。“大女主”的路线一经定好,就赢得了许多路人缘,开播之初,观众期待颇高、好评如潮。
不难发现,“女权主义”这个话题自带势不可挡的关注度,所过之处,必是一番热议。
以此为主题的文艺作品自然不在少数。
孙俪算得上“大女主”专业户了,她的《甄嬛传》、《芈月传》、《那年花开月正圆》,分别讲了三位奇女子在她们的时代叱咤风云的故事;
《欢乐颂》,现代都市女子群像;
近几年,关于女性题材的作品发生了些许转变,不再塑造一个个无所不能的女性形象,转而关注她们的困境,生活上的、事业上的、婚姻上的。
比如《三十而已》。
01为什么“女性市场”如此火爆?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时代进步了,女性这个群体为了社会的发展做出的牺牲和妥协正在减少、正在合理化;
其次,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
既然是市场,我们就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电视剧这类文化产品面向的受众,女性消费者占了绝大多数!
这就难免会出现创作者迎合消费者的现象。
02怎么迎合消费者?
我们倡导男女平等,但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是明摆着的,而由此引发的思维方法、行为方式上的不同又是不能忽视的客观事实。
比如,女性大多为“轻逻辑推理、重经验感受的”。
为了迎合这一特点,剧情就得是“传奇的”。
像天赋异禀、命途多舛、英雄救美、绝处逢生等,都是常见的套路。
比如,在《梦华录》中,官二代的身份、出众的外形条件是女主赵盼儿的标配,家道中落、遇人不淑为她的命运增加了传奇色彩;
有着“霸总”人设的顾千帆,人送外号“活阎罗”,对谁都不屑一顾,偏偏对赵盼儿情有独钟,多次出手相助。
果然,英雄救美的桥段屡试不爽。
03“大女主”还是玛丽苏?
这种模式有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名字——玛丽苏。
这个名词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现,是一个人的名字,MarySue。
当时科幻小说盛行,很多写手把自己代入情节、以“过瘾”为目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自我满足、自我意淫。
为了讽刺这种现象,一位杂志的编辑用上了当时流行的所有桥段、所有元素,打造了MarySue这个人物。
从此,“玛丽苏”就成为了完美人设的代名词。
在《梦华录》中,为了让赵盼儿的形象更加完美,编剧还做了一些改动。
在原著中,赵盼儿和宋引章一样,都是以色侍人的风尘女子;
在电视剧中,赵盼儿的身世被改为早已从良、靠本事吃饭,宋引章也被改成艺伎。
此外,关于和欧阳的感情,是“止于礼”。
这几点,在剧中明着暗着反复出现。
无非就是想说明,赵盼儿是正经人、没当过妓女,在和顾千帆谈恋爱之前没发生过性行为!
这种事竟然还要拿来反复强调?
这说明什么问题?
第一,观众玻璃心,接受不了瑕疵,格局甚至不如几百年前的宋朝百姓;
第二,创作团队怕不是从封建社会来的?
他们不敢正视这份“特殊”的职业,他们只看到了不光彩,却没看到这个群体的不幸和反抗;
一位机智泼辣的奇女子和命运叫板,不比小白花和霸总谈恋爱好看多了?
04《梦华录》矫枉过正
我们来看故事中的三位女性。
她们都遇到了渣男,都在离开渣男之后走上事业巅峰。
故事情节代表价值取向。
导演的逻辑是不是,只有站到“男性”的对立面,女性才算得上独立?
这种观点,我们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搞事业”、“远离男人”等等。
还有前几天唐山的恶性伤人事件,只要是发生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冲突,就必定上升到性别对立。
一定要这么极端吗?
我们抛开演员们自带的话题和热度,《梦华录》这部电视剧并没有什么突破和创新,说到底还是偶像剧。
隔壁的韩国,电影前几天横扫戛纳、满载而归,电视剧已经和网飞签约了好几部,一次次刷新全球收视记录,我们还在为一部勉强及格的偶像剧叫好?
作者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爱外语、爱电影,自律的摆烂人;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关注,我们一起看电影、一起胡思乱想啊!
人家说人家女权了吗?什么又是真女权呢?
明明是黑子买的热搜,见不得人好的人太多了,黑吧,有的人只配看烂剧
剧情太慢!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