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接到学弟电话时,他声音沙哑:"哥,我简历投了47家券商,挂了43家,剩下4家连笔试都没发。"这个曾以双非本科逆袭复旦金融专硕的"小镇做题家",在秋招战场上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本硕复交的同学手握5个offer,而他连群面的凳子都摸不到。"HR说,他们系统自动筛掉本科非985的。"
无独有偶,十年药企老兵老刘给我发了条微信:"你说,35岁读博还来得及吗?"当年双非本科+211硕士的配置,让她顺利进入跨国药企研发部。可如今新人清一色985本+海外博,连实验室小白都是博士后。她苦笑道:"现在开会发言,得先看一眼同事的学历背景才敢开口。"
01 「人岗匹配」的理想,败给了「择优录取」的现实?和资深HR老丁聊起这事,他摊开某大厂校招数据:1个岗位3000份简历,前5%本硕均985。"当买方市场有得挑,企业自然用最高效的标签筛人——第一学历就是最硬的标签。"
但老丁强调,这并非绝对法则。他团队曾破格录用过双非本+常春藤硕的候选人:"人家在华尔街实操过百亿级并购案,这种能力哪是学历能衡量的?"可现实往往残酷——当10个候选人都有头部实习+高含金量证书时,第一学历就成了最后那把尺子。
02 当努力跑不赢门槛,我们该怎么办?看着焦虑的学弟和老刘,我突然想起《三体》的"降维打击"——当赛道维度被拉高,在旧维度里卷到极致也难突围。
但破局点永远存在:
对在校生:本科劣势就用"实习三件套"(头部公司+硬核项目+行业认证)打造护城河
对职场人:在细分领域做到TOP 5%(如老刘深耕的细胞疗法),用不可替代性碾压学历偏见
对所有人:抓住新兴行业窗口期(如双碳经济、AIGC),那里尚未形成固化的学历鄙视链
03 写在最后:我们终将等到「能力本位」的时代某投行MD曾对我说:"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们连中专生的简历都看——只要能给公司赚钱,谁在乎你哪个学校毕业的?"
当下的学历通胀,本质是经济增速放缓的副产品。但历史反复证明:当潮水真正退去时,穿着学历泳裤的人未必游得最快。
或许等到下一个经济爆发期,"本科双非"的标签会被更务实的标准替代。但在那天到来之前,我们不妨学学生物界的"侧枝进化"——与其在主干上死磕,不如在属于自己的分支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