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头丸帖》:王献之笔下的风流与仙药之谜

青笺画相思 2024-12-26 13:04:42

如果你是一位东晋的文人,你正在案头写着书信,书桌上放着一种名为“鸭头丸”的神秘药丸,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特别?其实,这不是小说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王献之身上的故事。

这位与父亲王羲之齐名的大书法家,不仅以其行草书闻名于世,还因为同“鸭头丸”的奇缘而留下一段佳话。那么,这“鸭头丸”究竟是什么?它与王献之的书法又有何神秘联系?一幅《鸭头丸帖》,让我们得以窥见其中真容。

(《鸭头丸帖》局部)

《鸭头丸帖》是一件东晋时期的书法作品,它以绢本形式呈现,长26.1厘米,横26.9厘米,包含两行,一共才15个汉字。

帖中的字独立成形,布局合理,给人以清晰的视觉感受,特别是“不佳”和“当与”两字相连,充分展现了“一笔书”的风格,现在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中。

(上海博物馆)

那什么是“一笔书”?

顾名思义,就是笔法连贯,字与字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相连,但笔意依然一气呵成。《鸭头丸帖》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笔法墨采飞动,气势充沛,展现了王献之书法技艺的高超。

而且,这幅《鸭头丸帖》墨色分明,由润而枯,由浓而淡,也体现出王献之在墨色运用上枯润有致的特点。

(王献之)

那大家知道什么是鸭头丸吗?

鸭头丸,其实是一种利尿消肿的中药。唐朝王焘和的《外台秘要》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都记载过鸭头丸,它具有利尿消肿的功效。

但是魏晋时期,文人墨客中有服药求仙之说,他们追求长生不老,认为通过服用某些药物可以达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效果,鸭头丸就被认为具有这样的攻效。

但实际上的鸭头丸只是清热解毒、消除水肿的普通药,它的神奇功效,都是一些求仙的文人墨客吹捧出来的。

王献之在服用药丸后,感觉并不如预期中那样有奇效,所以他就写信给友人,约定明日聚一聚,一起讨论此事。

而这封给朋友的信札,就是《鸭头丸帖》,鸭头丸的事最后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但是,王献之写的信札却成给书法界留下了宝贵的墨宝。

(《鸭头丸帖》局部)

说到王献之,大家都知道他和父亲王羲之并称为“二王”,他自小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学习书法。

据传,王献之曾向父亲询问书法的秘诀,希望能够迅速提高自己的技艺,王羲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他到了庭院中,指着十八口大缸说:“这些缸里装满了水,你用这些水磨墨写字,直到水用完,你自然会明白书法的秘诀。”

王献之明白了,书法没有捷径,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体悟,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从此以后,他更加刻苦地练习,不分昼夜地舀水研墨,笔耕不辍。

后来,他在父亲的引导下,逐渐领悟到了书法的奥妙,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笔书”风格。

(《鸭头丸帖》局部)

在书法上,“一笔书”学习难度很高,它要求书者对笔法有深刻的理解和精妙的控制,需要强烈的节奏感和对书写速度的精准控制,从而确保笔势的连绵和墨色的自然过渡。

除了《鸭头头贴》,王献之成名之作还有《中秋帖》、《地黄汤帖》、《送梨帖》等,都充分体现出他书法的特点。

(王献之:《中秋帖》)

而《鸭头丸帖》所采用的“帖”这种文书形式,也是古人常用的,同歌功颂德、立传纪事的“碑”相比,“帖”更多地承载着个人情感与日常琐事。

它的内容多是吊哀、问候疾病、询问日常等,常常用在家人朋友之间,它不同于那些正襟危坐、装裱悬挂的碑文,而是古人在油盐柴米中留下的片段。

通常比较简短,直截了当,不需要长篇大论,往往几句话就能表达清楚意图。

就像我们现在用的“短信”,更容易流露出真情实感,也成为研究魏晋时期文人生活和情感的重要资料。

(《鸭头丸帖》局部)

因此,即使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鸭头丸帖》仍然被历代书法家和收藏家所珍视。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盛赞为“《鸭头丸帖》者,王献之醉素之笔也。笔意纵横,无拘无束,真书法之妙品。”。

张怀瓘在《书议》中对王献之的评价,更是道出了《鸭头丸帖》非凡的艺术成就:“子敬才识高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

也就是说,王献之的书法,既不是草书也不是行书,但挺然秀出,超凡脱俗,让人心驰神往。

(董其昌评《鸭头丸帖》)

其实,王献之与他的父亲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比较,一直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热门话题,《鸭头丸帖》作为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常被用来与王羲之的作品相比较,探讨两者书法艺术的异同。

整体看来,王羲之的书法以其端庄、稳重而著称,他的字结构均衡,每一笔都显得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他的行书流畅而不失力度,既有规律又不失灵动。

《兰亭序》是他的代表作,这幅作品充分展现出自然与规范的和谐,对后世书法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兰亭序》)

而王献之的书法,就显得更为自由和奔放,尤其是他“一笔书”,强调了书写的连贯性和节奏感,使得他的作品即使在笔画间断时,也能感受到笔意的流动。

总而言之,王羲之的书法更注重规矩和平衡,而王献之则更强调个性和自由。

(王羲之)

《鸭头丸帖》作为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书法家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启发了无数书法家对“一笔书”风格的追求,他的“笔法圆劲”、“墨彩飞动”和“精神超忽”,至今仍是书法艺术追求的高境界。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影响后世。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