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原色“红黄蓝”,五色“青赤黄白黑”,七彩“赤橙黄绿青蓝紫”,到一本《中国传统色》都写不尽的丰富变化,色彩的细分和命名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细微差异的视觉敏感度,更将国人骨子里尊重自然浪漫诗意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封面实拍
翻开这本书,“沧浪”“木兰”“西子”“秋香”“凝脂”“半见”的颜色不再是朦胧优美的猜想,古风小说中描绘服饰的细腻文字也有了具象的模样,堪称打开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目录实拍
简洁的美丽与细节的实用原来可以兼备。整本书的设计简洁大方却细节满满,封面由40块颜色各异如七巧板一般的简单多边形拼接而成,圆形镂空的三原色复古图腾可谓画龙点睛。
开篇的目录以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10组纯色纹样搭配对应色名页码组成,简单实用、古色古香、一目了然;
收尾的索引为每种颜色出处参照实景配图的缩略版,贴近现实、形象生动、便于查找。
正文对于色彩简介的传神形容和诗词古籍的引经据典令人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对原本许多教材课本中朗读背诵过的诗句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无论是作为一本色彩故事科普读物,还是当成一本传统色彩美学工具书,郭浩老师编著的这本全彩印刷、图文并茂、触感光滑、收纳百色、分量十足的《中国传统色(青少版)》都物超所值。
索引实拍
“五彩斑斓的黑”并不算是刻意离谱的刁难。常听人说设计师收到的最让人无语的要求当属“五彩斑斓的黑”,一方面觉得抽象缥缈无从下手,另一方面似乎不合常理自相矛盾,然而《中国传统色》告诉我们这个要求或许可以达到。
雌黄明黄姜黄都是黄,曾青群青花青都算青,看似单一的黑色搭配明暗、冷暖、深浅同样可以呈现出许多种变化。
破晓前红日微微透出黑夜的黑中透红是“玄天”,古代女子以植物制作用来画眉的黑中透青是“青黛”,沿海传说中似虾似虫可食用亦可染色的蓝黑透红是“绀蝶”,女子沐发梳头因沾水而湿漉漉的乌黑泛青是“绿云”,乌鸦雏鸟新生羽毛的墨黑透灰是“鸦雏”……
复杂多变有层次却无法泾渭分明独立存在的各种色彩,就如同水彩颜料在调色盘里的混合变化,比例稍有不同便是另一种颜色了,因此传统色彩有千千万万种可能,书中只是列出了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一百种色彩。
正文实拍
大自然是最好的色彩博物馆,海天云霞瞬息万变,金属矿石亘古永存,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我们已欣赏到了北宋苏轼笔下“东方既白”将亮未亮的黎明天色,也许我们永远没机会了解元代汤显祖诗中登高祈福入眼的“黄白游”是何种景致。
或许“今人不见古时月”,又或许“今月曾经照古人”,色彩之美与其言传不如意会,阅读书中的解读和插图,然后闭上眼睛放飞思绪,千变万化传承古今的中国传统色自然而然浮现于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