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析:为什么晋朝是最差的朝代?一文看懂八王之乱的“乱”

有史杂谈 2024-12-17 09:26:26

(制作不易,点个赞再走吧)

八王之乱,应该是两晋王朝历史的转折,甚至于,是整个中国历史的转折。

但在当时,每一个身处旋涡中的人,都不会预料到是这样一个结局。

他们只是被裹挟于其中,无法自拔;他们只能是拼尽全力,追逐胜利——虽然,这个追逐又加剧了乱象的延续,让身在其中的人更加难以脱身。

最终,在这一层层的自我强化中,西晋王朝变得体无完肤。

在这场纷争之后,世家大族开始走上历史的前台,晋朝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俯瞰一下那个惆怅的岁月。

傻子皇帝

晋武帝司马炎虽然在统治时期并非暴虐之人,但他在临终前的安排和选择,却成为导致晋朝迅速衰落的导火索。

首先,要了解八王之乱,就必须理解太子司马衷的背景。

就是那个说“何不食肉糜”的皇帝

作为晋武帝的儿子,司马衷并非一个有能力、有智慧的继承人。

他的智商问题在当时已经成为朝臣们的共识,这让晋武帝非常担忧。

但是为了确保太子的继位,晋武帝甚至不惜逼死了自己的亲弟弟——齐王司马攸,以排除太子继位的竞争对手。

同时作为太子司马衷妻子的贾南风在维护其地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竭尽全力保护太子地位不受挑战,甚至不惜采取欺骗的手段来掩盖太子的缺陷,这些手段虽然并不高明,但却成功地蒙蔽了晋武帝。

贾南风的行为显示了她对太子地位的强烈欲望,以及她愿意采取极端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而太子的母亲武元杨皇后也在太子继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在临终前确保了太子的地位,通过规定妾室不能成为正嫡,从而排除了胡贵妃成为皇后的可能性。

而后,她甚至在临终之际为武帝找了个新老婆,即他的叔父杨骏的女儿杨芷为皇后,史称武悼杨皇后,以确保司马衷太子的地位得到巩固。

尽管太子的继位看似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保护,但晋武帝对太子的能力并不十分信任,反而对皇孙司马遹更加期待。

这导致了晋武帝对并非司马遹亲生母亲的贾南风的不信任。

因为此时贾南风展示的妒忌心态和暴力行为加剧了晋武帝皇孙安全的担忧,担心贾南风可能会行废立之事。

这注定了今后朝廷的不太平。

辅政风波

晋武帝司马炎执政时期已经是中年,而晋朝的开国功臣几乎已经全部去世,留下的是一个政局空虚的朝堂。

尤其是他的儿子司马衷,虽然被指定为太子,但智商不足,更加需要设置辅政大臣。

在这种情况下,晋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政权的延续和稳定。

首先,晋武帝挑选了两个人选定为辅政大臣:汝南王司马亮和车骑将军杨骏。

汝南王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子,资历老到,但他的见识和能力并未与其年龄相称,倒是懦弱胆怯。

晋武帝将他们选定为辅政大臣,希望他们能够共同协助司马衷管理朝政,保持政局稳定。

在晋武帝临终前的考虑中,他最担心的是司马衷的能力不足和司马遹的安危。

为了防止贾南风对皇孙司马遹的威胁,晋武帝决定将所有儿子分封出去,以镇守地方,同时重用杨骏,希望他能够与皇后联手,压制贾南风。

这一系列措施看似周密,但却忽略了杨骏的野心。

杨骏在得知自己可能与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政时,并不愿意分享权力,而是采取行动,将汝南王司马亮赶出了朝廷。

晋武帝在临终之际曾试图通过诏书命令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政,以防止杨骏权力过大。

但是当时杨骏已经控制了内廷,对晋武帝的权威不再感到敬畏。

晋武帝一去世,杨骏便开始独揽朝政,并逐渐强化自己的权力。

杨骏虽然掌握了朝政,但他的执政并不得民心,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反对声音。

晋朝的宗室们,尤其是贾南风,与皇后的关系越来越差,进而对杨骏的执政感到不满,并希望他能够退位让贤。

但杨骏毫不动摇,自己的女儿贵为皇后,自然是要坚持自己外戚的权力。

见此,贾南风找上了司马亮,已经六十岁的司马亮看惯了大风大浪当时并不想掺这个浑水。

于是她最终选择了楚王司马玮。

司马玮是武帝的儿子,当时只有二十几岁,年轻气盛,最重要的是他和贾南风一样看不惯杨骏。

楚王司马玮在返回朝廷后发动了兵变,导致了杨骏的覆灭和杨氏一族的几乎全灭。

权力的诱惑

晋武帝司马炎在临终前的计划看似周密,但却忽略了权力斗争中的人性因素和外部变量。他的权威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延续,最终导致了晋朝政权的不稳定和动荡。

杨骏死后,面对权力真空,61岁的司马亮和72岁卫瓘作为辅政的新组合,试图取代杨骏的统治。

但他们的出现与楚王司马玮的矛盾逐渐升级,司马玮认为此次行动他居首功,怎么能让这两人摘了桃子。

但朝中大臣们则认为楚王玮的行为过于暴虐,可能破坏当前的政治局面,因此想要赶走他。

司马玮对此自然愤怒不已,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紧张。

在此时,一个叫岐盛的人的介入更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

他利用楚王玮的愤怒,向皇后贾南风煽风点火,导致了贾南风发出诏书让司马玮免去司马亮和卫瓘的官职。

司马玮在深夜收到诏书后感到困惑,但最终觉得机不可失,还是决定行动。

他率兵包围了司马亮和卫瓘的府邸,在混乱中杀害了他们。

至此第一位王退场。

之后如同工具般的司马玮被人说权势太重,连诛杀两公,不能久留,最后落得个和司马亮一样的结局,在传召进宫诛杀而死。

第二王归位

这场悲剧的发生凸显了晋朝末期政治权力的腐败和混乱。

各方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导致了司马亮和司马玮的不幸离世。

尽管他们或许并没有直接涉及叛乱或阴谋,但却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司马亮和司马玮的死亡也反映了晋朝政治体制的脆弱性。

缺乏有效的权力约束和平衡机制,使得权力易于被滥用和操纵。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制于权力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个人的才能和品德。

总的来说,司马亮和司马玮的死亡经过揭示了晋朝末期政治动荡的本质和特点。

祸端开始

八王之乱的第二阶段始于贾谧的挑拨,贾谧的举动成为了整个乱局的开端。

作为皇后贾南风的侄子,贾谧的背景看似不起眼,但他的嚣张跋扈却给局势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他在太子司马遹面前的无礼行为激怒了太子的亲叔叔成都王司马颖,但因为贾谧的背景导致了司马颖被贬斥出朝廷,成为了乱局的导火索。

司马颖被赶出朝廷后,虽然被授予了“都督邺城军事”的职位,但这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安排,实际上是削弱了他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贾谧的诽谤让贾后误以为废除太子司马遹可以稳固她的权力地位,然而却忽略了东宫军队的存在。

太子一系的存在一直被朝廷看作是维护皇室稳定的关键力量,而废除太子却触发了这支军队的忠诚,成为了野心家们争夺的目标。

赵王司马伦便是其中之一,他是司马懿的儿子,算辈分和司马亮同辈

他利用了东宫军队的不满,假装要为太子报仇,实际上却是为了夺取权力。

在孙秀的策划下,他成功地控制了洛阳北军和东宫军队,夺取了权力,跃上了权力的巅峰。

但赵王司马伦的野心并未止步于此,他试图篡位称帝,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他的篡位行为遭到了司马允等人的反对,司马允作为晋惠帝司马衷的亲弟弟,拒绝接受赵王司马伦的篡位,并发动了军事行动。

但这个司马允并不是八王之一,只算一个小插曲。

司马允和赵王司马伦之间的冲突演变成了一场军事对抗。

尽管司马允最终失败被杀,但这场冲突让赵王伦的篡位行为遭到了更多人的反对。

在此时,齐王司马冏也站了出来,他并没有像司马允那样激烈反对赵王伦的篡位,但赵王司马伦对他的小气让他感到不满。

齐王司马冏意识到了报复的机会,他发动了联军讨伐赵王伦的行动。

齐王司马冏是齐王司马攸之子,于晋惠帝司马衷是叔伯兄弟。

而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也加入了联军的行列,形成了反对赵王司马伦的强大力量。

联军的反攻势头迅猛,虽然赵王伦的正规军取得了一定的战斗胜利,但他们却无法赢得人心。

司马伦的政治手段无法获得民心支持,导致了他的统治岌岌可危。

而齐王司马冏等人的联军虽然战斗力不强,却得到了人心的拥护,最终成功地站稳了阵脚,开始了反攻。

最后赵王司马伦和孙秀在洛阳陷入了惶恐不安的局面。

他们试图应对联军的反攻,但城内发生了兵变,两人最终被杀。

至此第三位王赵王司马伦退场。

罪恶的牺牲品

八王之乱注定了晋惠帝司马衷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他受尽了冻饿之苦,亲眼目睹了杀戮,甚至自己也受伤,而他的妻子更是受到了侮辱,最终,他自己也成为了毒杀的牺牲品。

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司马衷遭受了各种苦难和委屈,几乎体验了历代帝王所经历的所有磨难。

先说之前的“三王义举”,在这次义举中,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联合围攻了赵王司马伦,最终司马伦兵败,司马冏入京。

司马冏作为首倡者,率先入城,并将被软禁在金镛城内的晋惠帝司马衷迎接回来复位。

但这次复位并非是司马衷苦难生活的终结,而是新的开始。

在这次“三王义举”中,虽然有兵士和百姓的伤亡,但在事后的清算中,政治生态相对还算文明。

然而,朝局并没有因司马伦的死而平静下来,不久之后,由于三王内斗引发的乱局再次爆发。

此后天下大乱,直到八十年后苻坚统一北方,中原大地才得到短暂的和平。

话说在诸王分好各自地盘后,他们纷纷离京。

在出京前,他们都前往晋武帝司马炎的陵前拜谒。

在谒陵期间,一些小细节透露了出来,令人耐人寻味。

例如,新野王司马歆与司马冏的对话,表明了成都王司马颍手握兵权的隐忧。

司马歆认为成都王司马颍作为晋武帝的亲儿子,手握兵权是个隐患,因此建议司马冏早些削弱他的兵权。

成都王司马颍和长沙王司马乂之间的对话也反映了类似的担忧。

作为同是武帝的儿子之一的长沙王司马乂表示,天下应该由晋武帝的后人来掌管,而不是让远亲来把持朝政。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他们两个应该当仁不让。

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各王相安无事,但实际上,这是一场暗流涌动的政治斗争,背后充满了尔虞我诈和阴谋算计。

在这样的局势下,晋惠帝司马衷只能颠沛流离,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此后齐王司马冏与成都王司马颍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洛阳的战争爆发。

长沙王司马乂率领军队攻击齐王司马冏,导致了长达三天三夜的激烈战斗。

然而,齐王冏最终被长沙王乂击败,结束了八王之一的角色。

至此第四王齐王司马冏退场

战后,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长沙王司马乂取代了齐王冏,成为了主持朝政的人物,而不是司马颍。

但这种平衡只是短暂的,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颍再次联手,试图赶走长沙王乂。

双方在洛阳周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长沙王乂甚至带着晋惠帝司马衷出征。

然而,他最终在洛阳被困,粮食匮乏,城内陷入困境。

在这一关键时刻,洛阳城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故。

东海王司马越出卖了长沙王司马乂,导致了后者的被俘和杀害。

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使得长沙王司马乂成为了八王之乱中的第五位退场者。

各王之间的争斗和勾心斗角导致了洛阳城的动荡不安,晋惠帝司马衷的命运也被卷入其中。

在这一阶段的剧变中,各方势力的力量消长不定,人心浮动,八王之争的结果更加扑朔迷离。

尾声

直到半年后,东海王司马越与成都王司马颍发生了翻脸。

东海王司马越率领军队前往邺城,试图夺回权力。

然而,他却在这次行动中不慎将晋惠帝置于危险境地,导致晋惠帝受伤。

在这场内斗中,东海王司马越的失败显而易见。

同时,成都王司马颍的势力也开始衰落。

在一连串的战斗和政治斗争中,他的地盘越来越小,实力也越来越弱。

最终,他被大将军王浚击败,被迫撤回洛阳。

在洛阳,他们遇到了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

惠帝最终落入坐山观虎斗的河间王司马颙的手中,而成都王司马颍则不久后被河间王颙杀害。

第六位王成都王司马颍归位

到此武帝一脉的八王成员全军覆没,

河间王司马颙则将晋惠帝带回了长安,意图将政权彻底转移到自己手中。

在一场激烈的最终对决中,东海王司马越联络晋朝残余势力,发动了联军讨伐河间王颙。

经过一年的混乱,河间王司马颙最终被击毙,晋惠帝被接回洛阳,东海王越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河间王司马颙成为最大胜利者。

八王之乱结束了,但这场政治风暴给晋朝带来了沉重的代价。

晋惠帝在八王之乱中颠沛流离,最终中毒身亡,结束了他荒诞又痛苦的一生。

这场乱世,给晋朝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伤痛,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难以忘怀的篇章。

1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