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广袤大地的版图上,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宛如一颗低调而深沉的文化遗珠,静静散发着古老文明的幽光。而隐匿于这片土地上的中庙村,更是因一座古老的庙宇——古中庙,承载着跨越时空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成为晋东南大地上一处令人心驰神往的惊喜之地。

高平,这片被岁月深情眷顾的土地,素有炎帝故里之美誉。其境内留存的炎帝古庙、碑记、石刻等历史遗迹,数量之丰、价值之高,在全国范围内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我们翻开高平的历史长卷,便会发现这里祭祀炎帝的庙宇星罗棋布,它们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炎帝文化传承的漫漫长路。其中,由官方主持修建、规模宏大且规制完备的上庙、中庙、下庙,犹如三颗最为耀眼的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下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然而,岁月的洪流无情地冲刷着历史的痕迹,诸多庙宇在时光的侵蚀下或损毁、或残缺,唯有坐落在中庙村的炎帝中庙,宛如一位坚毅的文化守护者,顽强地抵御着时间的磨砺,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我们探寻炎帝文化、追溯历史记忆的珍贵窗口。



古中庙的太子殿,无疑是这座庙宇的核心瑰宝,也是我国神农炎帝庙宇中现存最早的古建筑,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这座太子殿诞生于元代,历经无数风雨的洗礼和朝代的更迭,依然屹立不倒,仿佛一位穿越时空的历史使者,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它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镌刻着元代工匠们精湛绝伦的技艺与智慧,也见证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炎帝的崇敬与信仰。作为皇帝敕建之庙,古中庙承载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崇的规格,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皇权与神权交织的历史象征,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宗教祭祀的高度重视以及国家意志与民间信仰的紧密融合。



当我们怀揣着敬畏之心踏入古中庙的山门,一座别具一格的建筑便豁然映入眼帘——那便是建在 1.5 米台基上的太子殿。这座俗称为无梁殿的建筑,以其独特的构造工艺令人啧啧称奇。整个建筑内部不见一根横梁,而是凭借着柱枋斗拱的精妙组合,支撑起了那美轮美奂的藻井,宛如一座巧夺天工的木雕艺术杰作,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鬼斧神工。藻井呈八角形状,宛如一朵盛开的繁花绽放在殿顶,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繁复,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中间悬挂着的垂莲柱,宛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玉珠,为整个藻井增添了一抹灵动而优雅的气息。柱子头部的斗拱作五铺,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彰显出一种秩序之美;柱子底部则以方形的素面为基础,质朴而坚实,与上部的精美斗拱形成鲜明的对比,相得益彰。周围的隔扇装饰,宛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细腻地描绘着历史的故事与文化的传承,为这座建筑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庄重的氛围。在垂莲柱上方,斗拱层层叠叠,紧密而有序地承托着脊槫,这一独特的建筑结构,正是元代垂花工艺的典型代表,其简洁而大气的风格,透露出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意趣与建筑追求,让我们在欣赏之余,不禁对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肃然起敬。



太子殿的墙壁上,一块碑文宛如一把穿越时空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这块碑文详细地记载了太子殿的建造历程,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跃然纸上。原来,这座殿堂是由看守庙宇的一对夫妇发起修建的。在元至正 21 年,丈夫不幸离世,留下妻子独自坚守着这份未竟的事业。然而,这位坚强的女性并未被命运的挫折打倒,她怀着对信仰的执着和对先人的崇敬,四处奔走筹资,召集了当地最优秀的匠人,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历经六年的漫长时光,终于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在这块碑文上,不仅刻下了这对夫妻的名字,甚至连参与建造的石匠名字也清晰可见,他们的名字随着这块碑文穿越岁月的长河,流传至今,成为历史长河中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不朽印记。这不仅仅是一段建筑的诞生史,更是一曲人性的赞歌,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信仰的坚定追求和对文化传承的无私奉献,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筑起了这座文化的丰碑,让后人得以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领略到元代建筑的风采和那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



如今,古中庙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高度认可,更是赋予了我们每一个人保护和传承这份珍贵遗产的责任与使命。这座元代小殿,以其优美的造型、独特的工艺和曲折动人的故事,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纷至沓来,成为晋东南大地上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静静地等待着人们去聆听它的故事、解读它的文化密码,让我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让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家园增添一抹厚重而深沉的底色。



每一次走近古中庙,都仿佛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们沉浸在历史的海洋中,感受着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它是晋东南大地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瑰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呵护、用爱去传承,让这份古老的文化记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