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飞天奖现场,有个80后的年轻男人居然赢过张译、于和伟、孙维民、董勇等老中青实力派男演员,一举斩获飞天奖视帝,同时也是首位80后荣获飞天奖。
那一晚,可谓是“神仙打架”的一晚。当主持人念到张桐名字时,他表现得甚至有些滑稽,本来脸上带着的微笑渐渐消失,他压根没想到自己能拿奖!
张桐愣了一会站起来和旁边的孙维民老师拥抱,接着这个一米八几的大高个有些踉跄地走到颁奖台,即使握着奖杯脸上还挂着茫然。
“说实话,我压根没想到自己能拿奖。”张桐声音低沉,语气里带点北方的苍劲,一边说话一边鞠躬。“我连获奖感言都没有准备,这届飞天奖宣布有提名我就已经很知足了,在中国最高荣誉的奖项中出现一个80后的名字,这一晚我将永生难忘。”
许多演员终其一生也没拿到的奖,37岁的张桐拿了。不过仍然有许多观众不知道他是谁,当时夺奖引发了很多争议。但是所有的圈内人都在真心地祝贺他,因为他实至名归。
有的演员你知道他的姓名,却一时想不起他的作品。有的演员你喊不出他的名字,可却记得他演的许多角色。
其实后者对于演员来说,才是真正的成功。他们向世间展示的不只是他们自己,更是塑造和雕刻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
张桐便是这样的演员,也许单看他的脸你估计一摸脑门子想不起来,但是提起《亮剑》里的“魏和尚”、《觉醒年代》的“李大钊”那绝对不陌生。
有人说张桐是“剧抛脸”,顾名思义就是每部戏里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他演得了毛头小子,演得了杀人不见血的冷酷杀手,更能驾驭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当得知这些角色都是出自他手之时,都忍不住赞叹,“没想到这竟然是同一个人演的”。
演技传神,却是半路出家;罹患抑郁,几度自杀未遂……
让我们走进张桐的人生,听听他背后的故事。
南开高材生辍学演戏
张桐1981年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母工作辛苦,张桐的童年几乎都是一个人。而令父母欣慰的是,他聪明、乖巧,成绩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
之后因为父母工作的变迁,去到了一个新的学校。新的环境让小张桐感到有些恐惧,他几乎不开口说话,即使老师提的问题他都会,他仍然摇摇头。过于内敛的性格也使得他没有朋友,其他小朋友都觉得这个大高个有点奇怪。
但这些并不影响他的学习,他早已习惯自己一个人。高考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南开大学,就读于最热门的计算机专业。
摆脱了过去的寒窗苦读,张桐决定让自己“放纵一下”。和我们理解的放纵呢不太一样,张桐的放纵是看书,看以前没看过的金庸、古龙、琼瑶,看柏拉图的《理想国》、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太多奇妙的故事和想法钻进了他的脑海里,他发现原来人生不仅只有枯燥的课本。
当他处于懵懂青春的混沌期时,他听了一堂课,一堂影响他一生的课。
某天他去军事戏蹭课,那是南开大学军事系艾教授的一次演讲,也是属于张桐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课,演讲的题目叫做《论青年人的人生价值》。
“在座的同学,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为什么而活?你们又为了什么而活?”这一个一个字掷地有声地敲在张桐的心里,他听着艾教授的阐述,将心中的困惑、好奇、懵懂的一个个点连成了一条线。
经过无数昼夜的思考和斟酌,18岁的他做了一个震惊身边所有人的决定——他要退学!
18岁的张桐并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但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想要的又是什么。
他不想要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工作,他要自由、野性的生活。
当时南开的计算机系别提有多热门,出了不知道多少互联网的高精尖人才,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来。可在张桐眼里,这个校门、这个证书甚至这个城市,都是将他框住的枷锁。
2000年9月,张桐提交了南开大学退学申请书。19岁的他“辜负”了父母和身边人的期望,毅然决然要去法国巴黎学表演。
去了法国的张桐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他是如何开启自己的演艺生涯的?
父母虽然不解,但依旧对张桐的梦全力支持。他们将家里所有的积蓄全拿出来,还向亲戚借了10万元,这才艰难拼凑出张桐一个学期的学费。
这份沉甸甸的学费是爱,也是压力。
那会的张桐一边在法国里昂戏剧学院进修,一边在模特公司接受培训。
学表演的开销可不是小数字,父母寄来的钱交完学费根本不剩多少。在别人眼里,留学生的生活应该安逸又奢靡,可张桐在法国求学的日子却是寸步难行。
越洋电话太贵,张桐基本不和父母打国际长途。他吃饭特别省,都等着商场快打烊时冲进去买一些打折的蔬菜,有的都已经不新鲜了,甚至一度因为太穷只能靠三块钱一包的狗粮充饥。“没办法,实在饿得受不了了。”
谁能想到这个大高个的阳光大男孩,背地里竟然过得这么拮据、狼狈。
而张桐父母的日子,也如照镜子般地节衣缩食。老两口工资有限,能借钱的都借了个遍,于是每天工作完,他俩还会去摆摊或者打点零工,只希望儿子能少吃点苦。
可很快,一个学期结束了,新一学期的几十万学费又该怎么办呢?
张桐为了节省机票钱没有回国,他给父母写了信,信里表示如果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他也不念了。
信的邮戳都还没盖上,张桐居然先收到了父母寄来的学费、生活费,父亲用歪歪斜斜的字写了个小纸条:“以前买的股票卖出去100万,儿子你就放心念书吧。”
此时老两口已经在张桐的姑姑家住下,原来为了凑齐学费,老两口把房子卖了,没地方住,就只能寄住在张桐的姑姑家。
张桐从南开退学背井离乡踏上了表演之路,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胆魄。而他的父母义无反顾地支持儿子的梦想,同样也是难得的勇敢。
张桐在巴黎沐浴着知识的熏陶,他深深爱上了表演,他知道自己是为表演而生。
不过父母给他编织的美梦,并没有持续太久。
2002年1月,因为太过于想念双亲,再加上做模特挣了一点机票钱,他偷偷地回了天津,这也是他两年间第一次回国过年。
可当他拎着行李到了家门口想给父母一个惊喜时,开门的人却陌生得让他难以置信。这个他住了18年的家,如今已经成为别人的家了。
张桐在电话亭拨下他日思夜想的号码,“妈,我回国了,你们在哪?”
“儿子?是你吗?儿子!妈现在在……”母亲的口气从惊讶到兴奋最后变成了仓皇,她不知道如何向张桐开口他们现在的处境。
“妈,别骗我了,我都知道了。”听见母亲的声音,张桐的眼泪跟决了堤似的。在法国受人冷眼时他没哭,饿到只能吃狗粮时他没哭,1米83的大高个在电话亭里哇哇大哭,惹得路人都忍不住回头看。
张桐都不记得怎么到的姑姑家,他只记得终于和家人吃了一顿温暖的年夜饭。那一晚,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有多荒唐。去他的巴黎,去他的浪漫,他不忍心让父母继续为了他操劳和受苦。
不过交了的学费没法退,张桐又回去巴黎念完这一学期后又再次辍学。
考上南开,辍学又辗转去了巴黎,天资聪颖的他最终却只有一个高中文凭。听到这,很多人在为他惋惜,可恰恰因为这些曲折的经历,练就了他。未曾饱经过风霜,又怎演得出人间疾苦?
从群演到配角
张桐从巴黎回来只在天津待了两天后就带着300块钱去了北京,他花80块在北京和人合租了一个地下室,简直是冬冷夏热。
但他每天雷打不打5点天还没亮就守在北影厂门口,看见个剧组就窜过去介绍自己,将自己影印的照片到处发。
群演的是没有台词的,有时候忙活一天可能也就一两秒的镜头。这些群演里不仅有像张桐这样壮志凌云的年轻人,也有不少追梦的中老年人。
其中有位大叔都60岁了,以前卖了半辈子的面条,突然卖了面馆带上全部家当来到横店当群演,就为了实现自己的演员梦。
不过张桐当群演的第二天就被轰走了,因为他太显眼。“那个大高个,站后面去!别挡镜头!”慢慢地,张桐能接到有台词的角色,虽不多,就那么十来个字,但也弥足珍贵。他就练这么一句台词,每一个字的音调、神情他都反复琢磨。
跑龙套的日子又持续了一年,一次机缘巧合他进了陈凯歌的《无极》剧组,演了张东健的光替。光替可不是一个木桩子,随着镜头的拉移,身体语言要跟着进行变化。
张桐优秀的表演吸引了陈凯歌的注意,于是陈凯歌破例又给他加了一个小角色,一个小红兵。当张桐第一次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演员表,所有受的苦都值了,他的愿望,就是让自己的名字,再往前,再往前。
2004年也是张桐人生中最深刻的一年,他先是拍了《欢天喜地七仙女》,剧中他高冷、帅气虏获了一大票女性观众。接着他又出演了《亮剑》,饰演“魏和尚”一角,率真、勇敢的他又获得了很多男性观众的喜爱。
当年张桐有一场戏是背着李幼斌老师下山,正好碰见记者来探班,张桐为了好好表现一番,硬是多背着李幼斌老师绕了两圈半,最后腿一软手一酸两人一起摔了个“狗吃屎”。不过这些小插曲并没有影响剧组演员之间的情谊,他们依然喜欢这个对敬业、热血的小伙子。
即使快过去20年,仍然有人为“魏和尚”的死而动容,《亮剑》里的经典台词依然印在观众的心里,这就是演员的力量。
生活开始回暖,片酬也从20块涨到了2万块,越来越多的剧组找到张桐,张桐也没有因为自己红了开始耍大牌,许多危险的戏他都坚持不要替身,一定要亲自演。
有一次在冰天雪地里连续拍了好几场打戏,脚底被磨破,雪水浸湿了他的鞋子,伤口被感染,事后足足起了鸡蛋大的包,可他没喊一声痛,咬着牙拍完了所有戏份。
还有一次是拍枪战戏,被道具炸伤,隐形眼镜碎在了眼睛里,如若不是送去医院及时,以后可能只能出演“盲人”角色了。
男子汉嘛,受些皮肉苦无可厚非。危险和伤痛从来都不是他拍戏路上的阻力。可就这么一个硬汉,却因为一个导演险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又是怎么回事?
罹患抑郁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用片酬还清了之前留学欠的债务,还给父母买了一套新房子。
原以为事业开始要走向巅峰,没想到一部戏又将张桐拉进了深渊。
那个导演是新人,剧组里的很多演员都是新人,张桐为了配合新人导演和演员,更加刻苦地钻研剧本、磨炼台词,可没想到却换来导演的讥笑和嘲讽,甚至整个剧组对他的霸凌……
“我所认为的美好、善恶、对错完全被这部戏给颠覆了。我每天都在被特别粗暴的对待,导演无时无刻都当着所有人在挑我的毛病,我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是错的。出于职业道德,我必须演完……”
这场戏结束后,张桐的心理防线也彻底塌了。他一直觉得自己足够敬业、足够热爱,可这部剧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废物”。他开始不敢看剧本、不看电视,日复一日将自己锁在房间里。
他怀疑自己,甚至憎恨自己。以前的痛苦回忆像黑色的浪潮朝他席卷,他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他注定失败。
所幸的是,在他想要结束生命之前,有双温暖的手将他拉回了人间,就是张桐的女友关思婷,他们当年因戏结缘。
女友关思婷将他从漆黑的小房间拽了出来,带他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就是重度抑郁,还伴有焦虑症。
那时的关思婷青春靓丽,演戏事业蒸蒸日上,可还是放弃了自己的表演事业,无时无刻陪在张桐身边。这股勇敢的劲儿,像极了当初的张桐。
关思婷给张桐读观众的评论,读导演和制片人的评语,大家都很衷心地喜欢张桐的演绎。她用温柔一点一滴筑起张桐碎了一地的自尊心和信仰。
五年后,张桐恢复了健康。他康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关思婷结婚。
人生巅峰
“世界上只存在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2018年,张桐因为《绝命后卫师》拿下了「飞天奖」的影帝。同年,他在北京购置了新房,和新娘关思婷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房子。
2021年,张桐主演的《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绝密使命》同时在热播,尤其是《觉醒年代》中的“李大钊”一角,让他成功跻身一线男星的行列。
和以前不一样,如今的张桐早已脱去了稚气,演技越发炉火纯青。可他仍旧保持着热爱表演的初心,保持着对行业的敬畏。
其实李大钊这角色当初找到张桐他是不愿演的,这“不愿”里包含着“敬畏”和“没把握”。
怎么去雕刻李大钊的精气神和烟火气,是让他最犯难的。这个过程是将李大钊的灵魂一针一线缝在自己身体的过程,张桐不是李大钊,他只是大钊先生在现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是一位倾诉者。
当初试戏光李大钊的胡子都试了几百次,张桐的皮肤因为胶水和拉扯还敏感发炎了。在他眼里,没有“将就”和“凑合”,一定要做到最贴切、最完美。
观众太喜爱他饰演的李大钊了,以至于张桐没能因此获奖时,不少网友为他忿忿不平。
可张桐却很平淡地说道:“所有的荣光都是因为李大钊这个角色太好了,这部戏太好了,我只是一个载体。”
如今,娱乐圈太多德不配位的艺人,他们被名利迷了双眼,对表演没有敬畏之心。不敬业、不学习、不谦逊甚至还违法乱纪。空有一副美好的皮囊,其实内心是一片荒芜。
以至于让人忽视了,在光芒背后,有数不清的像张桐一样的好演员,他们是光影之间的匠人,是时代的演绎者,而这些人的名字,才真的该被记住。
内向的人,也有澎湃的勇气。
“往事暗沉不必追,来日之路仍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