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毕节报》创刊十周年
高致贤
作为通讯员,谁不盼自己的家乡有张报纸?我盼这块新闻园地的心情,虽是十余年前的事了,但提起来还记忆犹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省地(洲、市)级报纸纷纷复刊或创刊。继《贵阳晚报》之后,《黔南报》作为地区报纸率先创办起来。一次全省优秀通讯员表彰会上,《黔南报》主编走上主席台慷慨陈词,向全省与会者各送一个保温茶杯和一张报纸,并承诺赠阅《黔南报》一年,请大家为该报写稿。使之出人头地,风光了好一阵子。
当我接过那份厚礼时,心里总是酸酸的,沉沉的,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人家黔南州能办报,为何我们毕节地区不能办?论财力,当时我们并不比人家差多少,新闻人才更不差。可是,人家已经办了,我们何时才能办?
“心有灵犀一点通”,当时任地委宣传部宣传科长、主管新闻工作的刘衍奎君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徐本礼及我区的一些老通讯员也想到一起来了。于是,贵州日报社的招待所里,刘衍奎住的房间便成了我们地区与会者议论创办《毕节报》的场所,话题总是如何请求地委批准办报之事,连在外地工作的毕节人也卷入其中。当时贵州日报驻六盘水市记者站的曾瑜庆同乡就曾出过许多主意,想过许多办法。刘衍奎还借鉴了其它地州的经验,将编辑人选也考虑了一番:全区现有的优秀通讯员中,谁办哪个版,谁把那道关……大家都盼望毕节地区的这张报纸早日问世。
地委批准办报了!筹备工作立即上马。适逢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记者协会)和省新闻学会在贵阳召开成立大会。我和衍奎作为毕节地区代表出席。因为人少,我搭他们的车同赴贵阳。车内坐着刘衍奎、彭裕硕、韩秉明几位筹委会成员,我们一路讨论,到贵阳也住在一起。白天,我们开会;秉明学划版,裕硕购器材;晚上我们一起研究如何办报……
物换星移,转眼《毕节报》创刊十周年了,我也当了她10年的通讯员。她采用了我的一些拙稿,也评过一些佳作,连年评我为优秀通讯员,为我的作品提供了发表园地,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而今我已年近花甲,早该成为通讯员中的“调研员”了,但对这位盼中生、爱中长的她来说,深感相见时难别亦难,余愿当她的终身通讯员!
1995年于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