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政府通过关于批准俄中合作建设和使用国际月球科研站协定的法律草案,并已提交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审议。
俄政府表示,“俄中合作将使太空研究的效率得到提高,促进新一批科学家和专家的培训,他们将在未来实施一系列太空科学项目。”
2020年7月,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航天机构确定了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合作。
2021年3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谅解备忘录》,正式开启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合作。
2021年4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联合声明》发布,中俄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进入落地阶段。
国际月球科研站只有中俄吗?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中国联合多国共同建设,将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
中俄两国是倡导者,也是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主导者。但同时也允许其他国家参与建设和使用。这种模式和当初美俄主导建设的国际空间站项目类似,只不过这次主角变成了中国和俄罗斯。参与的国家也比当初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国家要多。
2021年9月27日,由中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国际月球科研站闭门研讨会在珠海举行。来自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马来西亚、泰国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空局、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专家围绕国际月球科研站宣言进行专题研讨。
截至2023年10月2日,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合作倡议已经得到全球近2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和响应。
国际月球科研站也是“三步走”,预计2040年前建成
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按照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科研站由地月运输系统、月面长期运行保障系统、月面运输与操作系统、月球科研设施系统、地面支持及应用系统五大基础设施构成。
第一阶段: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2028年前建成基本型,开展月球环境探测和资源利用试验验证。
第二阶段:国际月球科研站2040年前建成完善型,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并建成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服务载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测。
第三阶段:国际月球科研站之后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试验站逐步升级到实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预计到2036年-2045年间,有望建成综合型的月球基地,实现人类长期驻留。
中俄联合建造月球科研站,各自有什么优势?
我国目前可以独立建设运营中国空间站,同时完成了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完成了月球采样返回,将在2030年以前完成载人登月。
中国是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发起国和主导者,对国际月球科研站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主导权。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建设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已经顺利通过验收,这是中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
哈工大的月球熔洞穴基地建设方案,很可能已经开始在地面模拟论证。
方案的核心结构是登月核心舱,将在地球轨道上与空间站对接,待月球洞穴(简称“月洞”)清理完毕后发射。机器人将在月洞内完成核心舱的着陆和基地的建设工作。
哈工大这个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月球的熔洞作为月球基地的主体,这样不仅大大节约了建设费用,还可以加快月球基地的建设速度。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裁尤里•鲍里索夫曾公开表示,俄罗斯正考虑与中国合作,于2033年至2035年期间开始在月球上建造一座核电站,俄罗斯能够利用其在“核空间能源”方面的专业知识做出贡献。太阳能电池板无法为未来可能的月球定居点提供足够电力,但核能可以。
鲍里索夫还谈到俄罗斯将建造一艘核动力货运飞船的计划。
2024年,俄罗斯计划退出现在的国际空间站项目,重点转向中俄合作的月球基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