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对面请了产假的女同事回来上班了。
中午休息的时候,她旁边那个年龄稍长的同事突然问道:“孩子都生了,你还不买房吗?”
她愣了一下,回答说:“没有合适的,况且还不知道哪天就失业了。”
很明显她并不想聊房子的事儿,结果对方仿佛完全没有get到,开始自顾自的侃侃而谈,传授自己买房的经验。
说实话,那个年龄稍长的同事嘴上说得好,日子却过得不咋地。
夫妻俩都是在房价最高的那几年上车的,虽说一套自住一套出租听起来挺美好,可两套房子都还着贷款,连装修的钱都掏不出来。
反而是这个刚生完孩子的同事,对房子没什么执念,一家人重新租了个大房子,压力也不大,吃喝玩乐什么都不亏待自己,过得轻松自在。
两人明显不在一个频道上,聊了没几句就结束了。
至于她们的矛盾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房子到底是不是必需品?
这个问题要是搁以前,大家的回答肯定都一样:是!
尤其在老一辈人眼中,房子就是固定资产,买了就像买了一块地,永远存在并且会越来越值钱。
这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前二三十年,确实无比适用,靠买房赚了大钱的人数不胜数。
可如今时代变了,房子最本质的一面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它也是消费品,而且是绝大多数人最奢侈的消费,是押上未来二三十年的一笔大宗消费。
新闻上经常看到,有人勒紧裤腰带买了一套房子,首付20%,还了几年房贷,现在想出手却发现卖了还不够还剩下的贷款,也就是说首付搭进去还得再赔点,这还没算交易过程中其他乱七八糟的费用。
更别说那些三四十年房龄的老破小了,根本没法住,也换不成钱。
如此看来,房子不仅是消费品,还是一件贬值很快的、放到二手回收平台上也不好卖出去的消费品。
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租房,而不是买房了。
不过,没人买房,拿不到你手里的钱,有些人就要急了。
最具代表的就是中介,看着他们在朋友圈以及各大平台上摇旗呐喊,真有些忍俊不禁。
夸张点儿说,现在的市场全靠他们托举着了,要不然指不定成啥样了。
前两天,我就看到一特离谱的新闻,
惠州有个姑娘,为了卖楼专门跟男的谈恋爱,而且进展神速,不仅不需要在房产证上加自己的名字,还会主动添三万的首付。
可买房合同一签,她的态度直接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对男方爱搭不理。
结果还是纸包不住火,有人在业主群里吐槽后,竟引出来三十多个同样“受骗”的人。
尴尬的是,他们买的房子位置偏远,卖也卖不了租也没人租,基本算是砸手里了。
反倒是那个姑娘卖了那么多房子,佣金估计上百万了,过得肯定差不了。
说个更恐怖的,如果越来越多人不买房子,像这样魔幻操作会越来越多,操盘的人下手会越来越狠!
最后,分享个一直盘桓在心底的疑问:
困住我们的真是房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