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身上有三个护身符,所以乾隆只能羞辱他,却不敢置他于死地

人间天堂堡 2025-02-18 19:11:01

乾隆二十年(公元 1755 年)的春时,皇帝方才结束和满朝官员的大朝会,已然八十多岁的张廷玉在归家途中颇多感慨。自从乾隆十三年遭到皇帝接连斥责后,他居然依旧能身居高位,这着实令人费解:到底是啥使得这位老臣能够长久立足呢?乾隆对待张廷玉的态度真像外人所认为的那样难以捉摸吗?

瞧瞧十几年前的那阵子,乾隆十三年的一个严寒清早,军机处当值官员刚开始办差,猛地就传来太监扯着嗓子宣读的一道谕旨。这谕旨的内容把人惊着了,乾隆狠批张廷玉“仗着岁数大摆老资格”、“拉帮结派谋取私利”,朝堂上的官员们一下子都没声了。刚因处理西北边防事宜受到表彰的这位老臣,眨眼间在朝廷上啥荣誉都没了。可让人更想不明白的是,遭这么一通指责的张廷玉,不但没被革职削爵,而且在往后的政务处理中照样挺忙活。

想知道张廷玉的免疫力从何而来,得回到他早年的干练表现和资历上去看。康熙四十八年,刚进入詹事府的张廷玉,参加了《康熙字典》的编写工作。他那一手漂亮的小楷字以及深厚的文字能力,给康熙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康熙五十三年,他被调到军机处,显示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本领。当时众大臣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纷纷选择支持不同的皇子,可只有他保持中立,一门心思处理政务。他这种不结党营私、坚守本职的态度,让他站稳了阵脚。

雍正登基后,朝廷内部产生分化,人员心思不定。张廷玉因为早些年在康熙朝时有出色表现,很快获得雍正的重视,变成雍正的亲近重臣。在差不多十三年的当政时间里,张廷玉不但处置了众多机密奏折,还留下不少明智决策的好名声。张廷玉所在的张氏家族根基深厚,这给了他有力的支撑。在江南的张氏,是当地的有名望的家族,实力很强,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康熙时期,张家就培育出了大批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还和姚氏等大家族建立了联系,这无疑给张廷玉在朝廷中的地位起到了暗中保护的作用。

除了家族势力的支撑以及在位时间的沉淀,张廷玉在皇位继承的那场历史风波里,彰显出了极为不凡的政治才智与手腕。康熙五十五年,太子胤礽遭废黜后,皇子们争夺储位的态势愈发激烈,身为军机处官员的张廷玉,一直秉持中立态度,绝不参与任何党派争斗,从而获得了多方的信赖与夸赞。正因如此,雍正登基后,便托付他负责编修《圣祖实录》,以此来保证史实的真切性,同时也暗含着维护新皇权威的意味。这一举措,不但表明了张廷玉的忠心,也让他的地位更加稳固。

张廷玉能够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立足,不单单是依靠自身能力,其背后有着强大的家族力量作为支撑。张氏和姚氏结为亲家后,这两家在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张家的“张氏家塾”培育出众多子弟,而姚家在文化及商业领域提供支持,由此共同构建起一个强有力的利益团体。紧密的姻亲关联让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彼此扶持,铸就了一个坚如磐石的支持体系。

乾隆对张廷玉的态度颇为矛盾,这实则体现出他内心的无奈与妥协。乾隆二十年的春日,往昔的威风已然化作回忆,张廷玉平静离世。乾隆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表示哀悼,还特别准许他配享太庙。这般特殊的待遇,是对张廷玉一生功绩的至上认可,也是乾隆对这位“三朝元老”最后的肯定。

张廷玉绝对是清朝历史上相当特别的大臣之一。不管是个人本事、政治谋略,还是家族力量,他都具备常人难以达到的长处。这些长处不但让他在多次风浪里能够安然无恙,也使得乾隆没办法真正把他怎么样。这也给后来的大臣们一个提醒,真正的权力可不单单是表面的官位,而在于背后的实力和智慧的展现。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