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致死,一代不如一代,为什么说列宁之后的苏联逐渐变了味?

苏飞说国际 2023-01-24 18:43:05

苏联成立之初,列宁因为身体健康原因已经淡出了苏联日常的政治生活,斯大林逐渐开始成为苏共新一代领袖。

正是这时开始,苏联高层的政治生态开始变了味儿。

从斯大林家长式的大权独握,到赫鲁晓夫的混乱改革,再到勃列日涅夫的贪腐和保守,最后到戈尔巴乔夫的自我毁灭,苏联历代领导人总体趋势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分裂出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个派别,列宁正是布党的缔造者。

此后的十多年里,列宁带领的布党成员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可惜在沙皇的打压下步履维艰。

一众布党高层有被捕的,有逃难的,有流放的,列宁自己就为了躲避沙皇政府的通缉流亡到了瑞士。

直到1917年2月,因为沙俄军队在前线战争的失利,加上国内经济危机的爆发,引爆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统治了俄国几百年的沙皇政府,在俄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联手下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

此时身在瑞士的列宁听到了国内革命的消息,随即提出了「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召集亲信人马踏上了回国夺权之路。

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列宁成功返回国内,并在同年11月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苏俄。

列宁作为组织缔造者和开国领袖,始终遵循的是集体领导制,在他的领导下布党内部的斗争主要依靠理论和决策的正确性,通过辩论和投票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良性的内部斗争方式,是同门之间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方面的斗争,而且允许大家犯错误、允许保留观点,也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后来这种优良的传统被斯大林为权力而斗争的行为破坏殆尽。

可以说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和早期的苏联政治生态相对清明,集体领导,排斥官僚主义,反对个人崇拜。

在苏俄的建设中进行了多次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同时也能秉承着革命初心,为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而努力奋斗。

可惜老天没给列宁太多时间,他的继任者也将改变他留下的苏联。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依靠自己的谋略和手腕,击败托洛茨基成功拿下苏联最高权柄,成为苏联第二任话事人。

正是从这一刻起,苏联的政治生态开始变味。

首先斯大林为了获取最高权力,拉拢苏共高层人员,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套名为「官僚等级名录制」的制度。

这是一套将贪腐和特权合法化、制度化的制度,利用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苏联官员的物质需求,作为答谢他们要全力支持斯大林的领导。

列宁时期对官僚腐败的严厉打击到这里全面溃败,苏联贪腐走上了合法化道路。

此外,列宁时期良性的党内斗争也从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斗法开始,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

再也没有什么辩论投票,再也没有什么保留意见,再也没有什么集体领导。

有的只是一言九鼎,有的只是肉体毁灭,有的只是斯大林家长式的独掌大权。

斯大林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权力斗争。

还有就是列宁极力反对的个人崇拜现象,也在斯大林任期内发扬光大,斯大林被苏联人民捧上了神坛。

苏联走上了「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给苏联带来的积极影响,正是斯大林一手缔造了二战之后的超级苏联,没有斯大林苏联绝对挡不住德国的钢铁洪流。

苏联在他的领导下以急行军式的速度完成了从一个农业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

「斯大林模式」也是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次探索。

于这个国家,斯大林问心无愧,后面的路如何走就留给后世吧。

可他不会想到,他亲手创造的「斯大林模式」会给苏联带去那么深远的影响,苏联成也「斯大林模式」,败也「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被后世认为是个莽撞无礼、任性胡为、粗鲁嚣张的莽夫,但当年在斯大林面前他可是乖巧的如同一只弱鸡。

可能是被斯大林压制了太多年,上台后的赫鲁晓夫全面否定了斯大林的一切,开始对苏联的经济模式进行改革。

在他的推动下,苏联地方企业和农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生产和劳动积极性得到提高。

但也因为他的莽撞给苏联经济带来一些打击,比如著名的「玉米事件」,在寒冷的西伯利亚种玉米,亏你赫鲁晓夫想得出来。

但是赫鲁晓夫有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经常朝令夕改,改革缺乏定力。

他的胡乱改革让苏联经济陷入了混乱,工业和农业产值不增反减。

苏共中的大佬们越来越无法忍受这个胡作非为的领袖了。

终于,赫鲁晓夫对贪腐的重拳出击突破了一众大佬的底线。

斯大林时期延续的特权和贪腐已经让这些人养成了习惯,赫鲁晓夫的突然叫停和反贪行为遭到了官僚集团的强势反击。

最终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呢?

他当然不是莽夫,就凭他脚踢贝利亚,拳打马林科夫拿下第三任话事人地位,他也不是一个莽夫。

但他确实没有列宁的智商,没有斯大林的枭雄本色,权斗还行,治国理政就算了吧。

他并没有挽救苏联的政治生态,反而是因为逼的太紧让苏联的官僚和贪腐进入鼎盛时期。

赫鲁晓夫的继任者是被苏联权贵们推举上来的勃列日涅夫。

我们必须要承认,在勃列日涅夫手上苏联的国力和军事实力达到了鼎盛期,美国都不敢掠其锋芒。

但这个鼎盛期是基于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留下的家底,加上石油价格的暴涨,给了勃列日涅夫足够多的资本去挥霍。

一生无欲无求,只求吃好喝好玩好的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恢复了斯大林时期的一切,他尝试过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说到底是基于「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并没有脱离斯大林的影子。

可以说勃列日涅夫时期是把「斯大林模式」发展到了极致,压榨了最后一丝潜能。

最终的结果就是苏联发展走入死胡同,经济发展停滞,官僚和贪腐盛行,苏联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面贪腐。

苏联政治生态进入最浑浊的时期。

除此之外,对外苏联还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这让苏联的国际声誉跌至冰点。

在戈尔巴乔夫自爆之前,安德罗波夫被认为是苏联苏联最后的希望。

有人说如果当年斯大林选择了安德罗波夫,苏联可能就不会解体。

因为他是一个身前身后都被广泛认可的一位富有建设性改革、有专业知识、机制灵活的干部。

甚至被勃列作腾了18年的苏联人民看做是像彼得大帝一样的「明君英主」。

苏联人民是对勃列日涅夫有多绝望啊,才会发生这样的感慨。

面对勃列日涅夫留下的表面光鲜,背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安德罗波夫并没有退缩。

作为苏联过去20多年发展变化的亲历者,他比谁都清楚苏联的问题所在。

因此一上台就提出了苏联发展中存在脱离现实、官僚误国的问题所在。

于是他把肃清政治生态,改进生活作风,整治贪腐作为突破口,枪口直指官僚集团。

从1982年到1983年,苏共中央、部长级别、各州委书记以上的高级干部被逮捕90多人,150个州级干部中60多个被撤职,这其中包括勃列日涅夫的废物女婿丘尔巴诺夫。

清理完蛀虫后,安德罗波夫公开承认苏联政治生活缺乏民主,要恢复「集体领导制」,并提出要向苏联民主流于形式的做法宣战。

他也重点说明,要在体制内进行渐进式改革,不能违背和破坏苏联的体制。

此时在台下听讲的戈尔巴乔夫肯定走神了,不然领导的话他怎么会一个字都没记住呢。

可惜,安德罗波夫的身体太差了,伤病让他的身体难以为继,因为长期的肾病和各类并发症,在位一年多就去世了。

苏联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至于继任的契尔年科,没有什么好说的,只需要点出他之前的身份——勃列日涅夫的大内总管。

在他13个月的掌权时间里,大致保持了安德罗波夫的施政方向,只不过73岁的高龄加上各种疾病让他很快下去陪勋章哥了。

最后就是自爆的戈尔巴乔夫了,起初他被苏联人民视为一股清流。

在他刚被调入莫斯科时,他拒绝享受官员特权,这让苏联人民眼前一亮,关键是戈尔巴乔夫足够年轻。

要知道过去的三年,苏联连死三位领导人,看着那些垂垂老矣的苏共高层,苏联上下急需一个“小鲜肉”,戈尔巴乔夫就是那个被选中的人。

对于戈尔巴乔夫搞垮苏联,至今有很多说法,有人说他是故意的,有人说他是无能。

但结合戈尔巴乔夫退休后的生活,经常出演电影演自己,一次次宣布苏联的解体,他仿佛没有什么愧疚感,反而有种很爽的感觉。

但不管怎么说,苏联话事人的身份传到戈尔巴乔夫手上时,确实已经积重难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经被无限放大,戈尔巴乔夫无力改变之下只能不破不立,想要从根本上打碎一切,重新开始。

可惜天不遂人愿,苏联被戈尔巴乔夫一同改革改没了。

只能说斯大林之后的领导人一代不如一代,都是在吃老本,没有创新和探索。

虽然苏联是死在「斯大林模式」之下,但在当时这个模式可是拯救了苏联,后人无能总不能怪前人开路吧。

但要说苏联的政治生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味儿的,这个锅大林子多少得背一点。

25 阅读:6242
评论列表
  • 2023-02-02 22:03

    《西方经济学》是为了反对《马克思经济学》而创立的学派,完全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拒绝涉及生产活动本身,也不去研究内在联系,一出问题就造新词,戈尔巴乔夫居然拿这个当宝。[无奈吐舌]

  • 2023-03-09 07:24

    哪以前的俄罗斯人不活了?

  • 2023-04-20 11:52

    人类的灾难。

苏飞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