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部里的"热心导购":谁在患者病床前做买卖?

靖均聊课程 2025-04-04 11:48:43

2024年4月1日,我推着父亲转入县人民医院18楼呼吸与危重症科住院时,未曾料到会陷入一场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护士递来的购物清单,成为撕开医疗灰色产业链的第一道裂口。

蹊跷的购物指南

“水垫、翻身枕、尿壶、床单”,戴着燕尾帽的护士边写边说:"住院部3楼超市都有”。在我询问具体规格时却换来"很便宜,买就行"的答复。更吊诡的是,刚回到病房就遇上自告奋勇的"热心大姐”,其脱口而出的"让3楼送货上门来,不用下去"与护士说辞严丝合缝。

当我执意下楼购买时,3楼走廊空荡的墙面嘲笑着这场谎言。3楼医生办公室的明确答复"住院部3楼设立的超市早己撤了",让这场医疗版的"皇帝新衣"逐渐显形。折返病房后,年轻护士的专业诊断"完全不需要这些护理物品",彻底揭穿了这场以白大褂为掩护的商业戏码。

寄生式营销链条

暗访发现,这种寄生在医疗场景下的商业模式已形成固定套路:医护人员提供"专业指导"-第三方人员精准对接-虚构医院内部销售点完成闭环。涉事护工透露,每成功推销200元的护理包,就能获得50元分成,而医院个别职工则通过提供患者信息获取"信息费"。

这种现象实质是医疗权力寻租的变种。2023年重庆市卫健委通报显示,全市医疗机构共查处192起"院中院"违规经营,其中72%涉及护理用品推销。这些藏身于病房走廊的"隐形超市",正透支着患者对医疗体系的信任。

被劫持的医患关系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商业行为正在异化医疗本质。当护士手中的签字笔开始书写购物清单,当病房走廊游荡着推销人员,本应纯粹的诊疗关系已被植入消费主义基因。有患者坦言:“看着穿白大褂的人推荐商品,总觉得是医生嘱咐要买的。”

法律界人士指出,该行为已涉嫌违反《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三十二条。医院默许第三方穿着工作服开展经营活动,更构成对患者的实质性误导。北京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数据显示,类似纠纷中87%的患者因"穿着医护制服"产生误判。

重建医疗纯净空间

破解困局需要系统性治理:医院须建立住院用品统一清单公示制度,在病区电子屏实时更新合规采购渠道;卫健部门应推行"入院告知书"强制备案审查,将第三方服务机构纳入医疗质量管控体系;患者则可通过12320卫生热线即时举报违规推销。

站在18楼病房窗前,父亲的监护仪规律作响。那些游走在道德与利益之间的白大褂,是否还记得希波克拉底誓言中"不为所欲为"的诫命?当医院走廊不再飘荡推销话术,当每张医嘱单都回归纯粹,或许才是对"生命至上"的真正诠释。

友友们,你们遇见这种情况过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