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末代亲王的抉择,十二顶铁冠下的王朝终章

雪峰山老五 2025-03-05 11:06:16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随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南方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清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此时、实际掌握大清兵权的北洋军阀袁世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利用大清和南方革命党的矛盾,以南北议和为筹码,迫使大清皇室接受和平退位,并许以保留皇室一切特权。而就在溥仪接受退位时,大清的12位世袭铁帽子王是什么反应呢?其实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坚决反对派(以宗社党为核心)

其中以“恭亲王”溥伟,主导成立的宗社党反应最为激烈,联合“肃亲王”善耆(其女就是著名间谍川岛芳子),拒绝在退位诏书上签字,甚至不惜联络日本势力,组织勤王军,试图刺杀袁世凯、武力镇压革命党。“恭亲王”溥伟在清朝灭亡后仍策划满蒙独立运动,甚至因张勋复辟未与他商议而遭掌掴。“郑亲王”昭煦,继承爵位时仅12岁,由于年龄小还无实权,但家族成员端华曾参与辛酉政变反对改革,后因政治斗争被边缘化。

二、支持退位派(受利益驱动或认清形势)

“庆亲王”奕劻,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错误认为袁世凯具备掌控局势的能力,能够在革命浪潮中维持住一定的秩序。在他看来,和平退位或许是当时最为可行的选择,这样不仅能够保存皇室的特权,还能确保皇室财产不受过多的损失。而促使他坚定这一想法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他接受了袁世凯高达 50 万两白银的贿赂。在利益诱惑面前,奕劻凭借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积极的在朝中展开游说,阐述着和平退位的种种好处,并说服“隆裕太后”接受退位,让皇室相信这是当下最为明智的抉择。

而“醇亲王”载沣,作为溥仪的生父,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就辞去了摄政王的职务。他深知当时的局势已然无法挽回,革命的力量势如破竹,清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况下,他默认了退位的大局,选择不再做过多的干涉。载沣的这一决定,并非是懦弱与逃避,而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无奈和清醒。在其晚年,回首这段往事时,他感慨地称“大势已去,急流勇退”。

三、中立或观望派

“礼亲王”世铎,在其政治生涯中曾担任军机大臣这一要职。然而,当溥仪退位之际,他已是一位 68岁的老人。岁月的侵蚀使得他精力渐衰,加之早已远离了权力的核心区域,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节点上,他选择了沉默,并未公开表态。或许是年事已高让他心生倦意,又或许是深知局势的复杂难以扭转,总之,他在这重大的变革面前保持了缄默。

“顺承郡王”讷勒赫,其所在的家族由于长期处于政治边缘,始终未能真正融入政治核心。讷勒赫并没有掌握实权,缺乏足够的政治资源和影响力,在溥仪退位之后,他更是没有参与任何复辟活动。这一方面可能源于他对局势的清晰判断,明白复辟难以成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长期远离政治核心,使其缺乏参与复辟的动力和能力。

“克勤郡王”晏森,在溥仪退位之后,肆意放纵自己的欲望,很快就将家族的家产挥霍一空,最终导致家道迅速衰落。走投无路之下,甚至不得不沦为人力车夫,以出卖体力为生。他的这一遭遇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人们戏称为“车王”。

四·特殊原因(明哲保身)

“怡亲王”毓麒,因年幼便承袭爵位,在清末那个年代的复杂政治环境中缺乏足够的阅历与能力去掌控实权。年幼的他难以应对各方势力的角逐和权谋的纷争。溥仪退位之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又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变卖祖产来维持生计。由于年幼也没有实权, 所以从未参与任何政治活动,彻底与那个曾经辉煌的政治舞台告别。

“豫亲王”端镇,在溥仪退位之后,竟完全放纵自我,陷入了无尽的享乐之中。他忘却了家族的荣耀与责任,一心只追求短暂的欢愉。为了满足自己奢靡的生活需求,他竟将祖坟中的陪葬品盗卖一空。然而,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落得个穷困潦倒的下场。曾经的荣华富贵如同过眼云烟,他在挥霍无度中耗尽了一切,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反面教材。

1 阅读:5

雪峰山老五

简介:业余军事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