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098字,仔细阅读11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在21世纪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要培养具有新时代竞争力的儿童,我们要关注儿童的发展优势。本文中,彭凯平教授以“福流”这一状态为核心,从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品格塑造出发,助力教师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也为我们塑造更好的自己提供参考。
智慧不在研究院的山顶,而在幼儿园的沙堆里总有人会质疑,孩子在幼儿园不就是玩沙玩水玩泥巴嘛,又学不到什么。但其实很多人生智慧都在幼儿园里,美国作家罗伯特·富尔格姆(Robert Fulghum)在他的《所有我真正需要知道的,都在幼儿园学会了》一书中指出,“关于如何生活、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我真正需要知道的,我在幼儿园就学会了。智慧不在研究生院的山顶,而在幼儿园的沙堆里。”
他在书中列举了多项在幼儿园学到的基本原则,如分享一切、公平竞争、不打人、收拾自己的烂摊子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原则,实则蕴含了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生活挑战的智慧。
那具体而言,我们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
轮流分享。
公平竞争。
不打人。
把东西放回原处。
收拾自己的烂摊子。
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
伤害别人时要说对不起。
吃东西前要洗手。
便后冲水。
热曲奇饼和冷牛奶对你有好处。
平衡生活--每天学习、思考、画画、唱歌、跳舞、玩耍、工作。
每天下午小睡一会儿。
出门在外,注意交通,手牵手,互相团结。
记住泡沫塑料杯中的小种子:根往下扎,植物往上长,没人真正知道 这如何发生又为何发生,但我们都这样。
金鱼、仓鼠、甚至塑料杯中的小种子,它们都会死去。我们也一样。
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我们没有搞清楚,但这些约定俗成的内容是我们要去遵守的。很多人到现在为止都不知道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人活着不是为了工作,工作是为了好好活着,这是二十大精神的本质,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要培养具有新时代竞争优势的儿童,不仅需要依赖经验和实践,还需要关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应保持其纯真初心,鼓励表达歉意和关心他人,以及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上帝给人类的四个天使,AI永远战胜不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在其著作《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探讨了一个重要问题:尽管人类在生理上并非地球上最强大的生物,却在进化的史中成为地球上的万物之首。这归功于人类拥有的四个重要心理特质或积极天性——同理心、自控心、道德心以及智慧心。
首先是同理心,能够理解并感受他人的情感,这是人类极为重要的心理品质。其次,人类具有自我控制力,与野兽不同,人能遵守规则和戒律,生活在社会精神准则指导下。第三,人们拥有道德感,这不仅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还是社会行为的基础。最后是理智与智慧,让人类能区分对错,做出合理判断。
这些心理特质正是幼儿教育所培养的基本行为规范,它们源自人类的进化优势,对孩子的未来生活、工作和幸福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理心不等于同情心,同情心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同理心是学会理解别人的感受,并非可怜对方的遭遇,就像我们所说的感同身受、设身处地、换位思维、心心相印、心有灵犀,同体大悲.....
良好的同理心不仅能促进个人的社会交往,还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同理心的培养可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孩子的情感和行动力。金圣叹的例子说明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来影响人。
研究发现两岁半孩子就具备同理心,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一岁的儿童就表现出初步的同理心。比如说有孩子因为尿布湿了而哭泣,其他的孩子尿布没湿,也会跟着哭。
人类的第二个特别重要的竞争优势——自控力,在面对诱惑时控制欲望冲动和本能。斯坦福大学的米歇尔教授有一个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表明,自控力与今后的社会地位和成就存在一定关系,那些自控力高的人往往大脑前额叶更发达。生活中,一些体育锻炼、自我挑战、目标想象、正念冥想、积极心态和有效休息,都能有效训练我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人天生就具备道德之心,哪怕新生婴儿也有一定辨别善恶的能力。耶鲁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布罗姆进行了一项研究,他邀请6个月大的婴儿到心理学实验室,让他们观察不同的社会场景。从孩子们的表情中,他发现孩子们对于善恶有着天生的感知能力。他们的喜怒哀乐并非完全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源自天性。
如果说19世纪工业时代,具有竞争优势的是“动手”人,20世纪信息时代,具有竞争优势的是“动脑”的人,那么,面对21世纪人工智能时代,具有竞争优势的便是能“动心”的人。人类对美的独特感受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智慧心,培养他们的德性、灵性、悟性,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汲取美好品格。
从澎湃的福流中,发展儿童的品格优势人类的习惯形成、学习培养以及内驱力的产生都需要大脑神经基础的帮助。我们的大脑有奖励回路,海马记忆系统是大脑中产生新神经元细胞的第一站,新的积极体验能增强新神经元的成活率。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胡博,他提出了神经网络的概念,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放电是心理活动的基础。我们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品质和心理习惯,需要巧妙地利用人脑的神经网络和奖励机制。
积极体验能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催产素,类非肽,血清素等神经化学递质,它们能促成新突触的形成,越强烈频繁持续的积极体验,能越快形成越持久的愉快记忆。这种内化的积极体验,会延长这些神经化学递质对杏仁核的输入时长,抑制杏仁核的活跃,让海马更好地记住,从而产生积极的习惯。
很多老师抱怨孩子缺乏学习动力,这可能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通常在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并感到快乐时产生。因此,当孩子完成作业或者一个任务感到高兴时,应该给予奖励和肯定,以维持和增强这种积极的神经化学反应。
成功本身就是成功的催化剂。很多人都误以为积极教育就是快乐教育,其实不是。快乐不是目标,而是手段,积极是手段,成功才是目标。我们不能本末倒置。那如何让孩子产生的情绪体验,形成积极的习惯和品格呢?我们不仅要给予孩子积极的教育。生活中,可以尝试让孩子产生积极品格的“五施法”,即颜施、身施、言施、眼施、心施。
“五施”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就是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把自己先天具备的财富、才华奉献、施舍出来。佛学认为我们人有五种天生的才华,我们平时财富、才华舍不得用出来,不光是舍不得给别人用,连自己都不舍得用,所以我们要提倡舍得,施舍出去。
盲童生下来没有见过笑容,但是到他第四个星期大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笑。其实,人类天生具有一些本能和特质,如遗传基因带来的能力(例如自发的笑),这些本领应当被利用来产生愉悦的感觉。
“动”是人的天性。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仅在于生存,还在于人有说话和思考的能力。人权的核心是说话的权利。人们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活着,而是要活出人的价值和意义,这包括通过说话、沟通和交流来表达自己。人说话时是开心的,这也是为什么群众都比较喜欢八卦,其实就是“寻开心”。
作为领导者,应该理解并允许人们通过说话和交流来寻找快乐。教育孩子允许别人说话是建立信任和影响力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除了说,还有“观”。真正的智慧不仅来自于肉眼的观察,还需要心灵的感悟和体验。除了物质的需求,人还需要心灵的满足,即敞开心扉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愉悦,这是幸福的来源。
微笑使人幸福,行动能改变情绪幽默、故事、相声这些都是“颜施”的方法,还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叫“迪香式的微笑”。它的英文叫做duchenne smile,其特点是笑容饱满,牙齿露出,嘴角肌上扬,颧骨肌上提使面颊提高,眼角肌收缩使眼周褶皱出现等特征 。
这种微笑涉及嘴角肌、颧骨肌和眼角肌的协同运动,能够产生有魅力和幸福感的表情。礼貌式的微笑或者职业式的微笑只有面部肌肉的表现,不是发自内心的“迪香式微笑”。
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 Keltner and Harker 对 1960年 Mills College 的毕业年鉴上的照片分析,发现那些以迪香式微笑上镜的学生,30年后,结婚的比例高,离婚的比例低,自我评估的幸福要高。
清华大学体育部的创作主任马约翰先生,他的硕士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探讨了体育活动不仅对身心健康有益,还能塑造品格。马先生认为,体育训练不仅仅是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品德的培养。
为了发挥人的潜能和优势,我们应当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弘扬人性中好动爱动的天性。做什么不重要,动起来更重要。塑造儿童积极的品格,要依靠行动,而不仅仅是通过听故事或接受教育。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相呼应,即“知行合一”,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
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支持这一观点,认为人的行动可以帮助我们产生积极、美好、愉悦的感受。运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简单的行动比如抬头挺胸、堂堂正正的走路姿势,都有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神经系统,其中迷走神经扮演着重要角色。迷走神经连接着人类的运动中枢、爬行中枢,并通过咽喉、颈部、心肺内脏一直延伸到躯体前端。
在人类还未直立行走之前,迷走神经的状态是弯曲的。随着人类直立,迷走神经得以伸展开来,这一变化不仅改善了人类的生理功能,还唤醒了人类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感觉。
迷走神经的打开与美好事物的感知紧密相关。当人们遇到美好事物时,普遍反应是抬头挺胸,这种身体语言不仅是迷走神经活跃的体现,也是人类追求高尚、向上的本能反应。例如,面对壮丽的建筑、高山或纪念性建筑时,人们往往会仰头、挺胸,这种姿态与迷走神经的活动有关。
相反,当面临不愉快的情况时,人们往往会采取低头、压迫胸部的姿态,这实际上是一种本能的保护反应,用以抑制迷走神经的活动。这种驱动力源自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动”是健康的泉源,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分散注意力;增加大脑资源;增加血清素水平;变更神经回路提高自我掌控感;脱离束缚。每天十分钟的体育锻炼就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三十分钟产生理想的效果。
可以说,运动的效果与抗焦虑药的药效基本上是一样的。此外,帮助他人也能带来即时的满足感和长期的幸福感。例如,雷锋通过帮助他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之道。
哈罗教授的幼猴实验表明,小猴子在成长过程中间和成长之后,最为依恋的并不是提供食物的“妈妈”,而是给予它们肢体接触的“妈妈”。这说明,真正的母爱不仅仅是喂养,还包括接触、应用和信息价值。
人类很多美好的感情可以通过触觉沟通,特别是对于年纪小的孩子,当语言词汇量不足时,肢体接触的善意更容易感同身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肢体接触来沟通情感,如握手、拍拍肩膀、摸摸脸等,这些行为可以传递出爱、支持、关怀等积极的情感。
积极的沟通,促进情感的交流言施是将个人的欣赏、爱和感受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它不仅仅包括言语表达,还涵盖了非言语沟通,如身体语言、表情和姿态等。研究表明,人类至少一半以上,甚至可能70%的情感交流是通过非言语沟通实现的。这种沟通方式能够传递含情脉脉的欣赏和情感,有时甚至胜过千言万语。
积极沟通,无论是言语还是非言语,都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情感的交流。如果选择言语沟通,应该确保用词积极、正面。沟通就是与其他人交流思想,表达意念,寻求共识,维持感情。其中“沟”是手段,“通”是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生的许多不快、难堪、挫折、失败、不幸,均与缺乏沟通或沟通不当有关。同样的道理,人类的快乐,幸福,关系,成功,崇高也与沟通有关。当我们与孩子沟通时,经常使用一些积极、乐观、具有正能量的话语,就会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并感到轻松和快乐。
有效的沟通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在批评之前先给予肯定。有心理学家调查了51家公司、1万多个团队的10万多员工,发现业绩突出的团队在沟通时有一个特定的比例,即5.6:1。这意味着在批评之前,先说5到6句好话,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提出建议或批评,而不会让对方感到被攻击。
感恩被认为是道德的巅峰,因为它促使人们关注彼此的优点和善处。感恩的人会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方面,而不是问题的一面。因此,培养感恩的心态是塑造积极品格的重要方法。通过感恩,人们可以关注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和提升,从而共同创造积极的环境。
利用视觉加工特性,发挥人类的“心眼”作用如果我们要产生积极的体验,“眼施”特别重要,也就是要发挥人类的“心眼”作用。"心眼"这个概念在许多文化和哲学传统中都有所体现,它指的是一种内在的洞察力或智慧,能够超越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中国人常说的“心眼”是存在的,不过它不存在于心脏,而是在人类大脑前额叶的视觉皮层。哈佛大学的休伯尔(David Hubel)和维塞尔(Torsten Weisel)极为细致地探索了视觉大脑皮层的结构,他们的一系列研究最终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这张图像展示了两个黑色的影子,它们看似融合在一起,但实际上是一个物体的轮廓。这个轮廓可以被视为两个不同的图像,这取决于观众如何观察它。在图像的左侧,可以看到一个面向左侧的人的轮廓,而在右侧,可以看到一个面向右侧的人的轮廓。
当你第一次看到这张图时,可能难以分辨出其中的细节和结构,因为视觉系统需要时间来处理和解读图像中的信息。然而,一旦你的大脑被激活并开始寻找图中的意义时,您会突然能够清晰地看到两个面部轮廓。
这个过程说明了人类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方式是高度复杂和动态的。它也揭示了观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感知过程,而是一个涉及认知和解释的主动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肉眼来观察世界,但我们的理解却受到心智的影响。
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关注生活中的变化,看到美好的事物。也就是克服无意视盲,培养慧眼禅心。你能每天都有新发现吗?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吗?"慧眼禅心"的修行意味着培养一种深刻的观察力和智慧,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我们所见、所闻和所感。
自然界中的简单事物,如一朵花或一片树叶,都能揭示出深刻的真理。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教导我们,通过对自然界的深入观察和反思,我们可以领悟到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数学家万德布莱特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形状,如树叶和树枝,领悟到了一个数学公理,即所有自然形状都是由原圆形无限延伸形成的。这进一步证明了自然界的观察能够启发我们理解和发现普遍规律。
对于孩子们来说,为了培养慧眼禅心,我们应该花时间欣赏自然,用心去观察和体会身边微小但有意义的事情。让孩子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接触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也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来源丨人文幼学
作者丨彭凯平
编辑 | 肖静
统筹 | 孙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