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欠薪风波:法律视角下的权益保护与斗争
近期,某东北设计大院——我们姑且称其为“东北欠薪院”,因大规模欠薪问题,成为了设计圈内的热议焦点。不得不说,“东北欠薪院”的脸真不是一般的大啊,一边欠薪,一般招人(还必须硕士),一边又把“欠薪工人”告上法庭。
这一系列操作,令人瞠目结舌,也引发了对设计院行业劳动权益保护的深刻反思。
“东北欠薪院”理直气壮地要求:“请判令无需支付拖欠的劳动报酬153533元”、“请判令无需支付经济补偿61380元”。。。
“东北欠薪院”说:
“被告每月工资以劳动合同及实际发放为准,被告收到工资条后未对金额提出异议,其以行为认可工资的计算方式及金额。
被告的工资标准为3600元/月,绩效工资(奖金)根据其实际劳动贡献确定。
被告主张的年薪30万元所依据的录音文件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东北欠薪院”认为,我不管承诺你多少年薪,只要我给你发工资后,你没有马上提出异议,那么就说明你认可了工资的计算方式和金额(哪怕只发底薪3600)。。。
这样的逻辑,合法吗?
答案是:合法。我国法律的确是这样规定的。
“东北欠薪院”的逻辑是,只要员工在收到工资条后没有立即提出异议,就默认其接受了工资的计算方式和金额,即便实际发放的工资远低于承诺的年薪。这一逻辑在法律上看似有其依据,但同时也暴露出劳动者在面对降薪时的弱势地位。
在具体的司法裁决中,法院并未支持“东北欠薪院”的诉求,同时也未完全认可“欠薪工人”主张的30万年薪。法院指出,口头约定和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虽然存在,但在法律上效力不足,需要更直接的证据来“明确认可事实”。这一判决再次强调了法律证据的重要性,也提醒设计师们在面对口头承诺时,应寻求更正式的书面协议,以保护自身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认可了“欠薪工人”入职前半年的月薪20460元作为工资依据,并据此判决“东北欠薪院”支付拖欠工资及经济补偿。这表明,即使设计院试图通过降低工资标准来规避法律责任,但在法律面前,实际发放的工资记录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这一案件揭示了设计院行业常见的“欠薪逼人走”套路,在法律层面的脆弱性。很多时候,设计院能够得逞,仅仅是因为员工缺乏法律意识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维权。然而,随着社会法制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东北欠薪院”事件,不仅是对设计院行业劳动权益保护现状的一次警示,更是对设计师们提高法制意识、勇于维权的一次号召。在法制社会中,任何企图以“封建专制主义”手段剥夺劳动者权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设计师们应团结一致,用法律的武器,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益,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健康的工作环境。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
[得瑟]什么收到工资条要马上提出异议,根本就没有这种法律规定,自媒体为了流量乱编的[得瑟]
小明在学校和班长起了冲突,班长上去就是一巴掌,小明哭着找老师,在老师的协助下,班长不情不愿的道了个歉。老师对其他学生说,看到了没,班长已经受到班规严厉的处罚了[笑着哭]
写清楚名字,别东北,东北的地域。
中国建筑东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