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失业统计中,存在着一种现象让不少人疑惑,那就是中年失业人员似乎未被完全计入失业人口范畴,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统计口径来看,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指标来反映失业情况。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对象是具有城镇户口、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5周岁)、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中年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失业后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前往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正式的求职登记。比如,有的中年人觉得去登记求职有失面子,或者认为自己通过人脉关系等途径能更快找到工作,所以就没有进入到这一统计范畴,这使得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年人好像未被充分计入失业人口。
其次,中年人的就业情况较为复杂。许多中年人在失业后往往并非完全处于“无业”等待就业的状态。一方面,他们可能会选择自主创业,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人脉等资源开展一些小生意或项目,虽然这种创业不一定能立刻带来稳定的收入,但也算是一种就业形式的转变。另一方面,部分中年人会从事一些临时性、灵活性的工作,比如兼职、打零工等,这些工作可能收入不高且不稳定,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并且从就业状态来说,也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完全失业,所以也未被统计进常规的失业人口中。
再者,我国目前针对失业人员的帮扶政策也影响了统计情况。对于一些失业群体,政府会提供就业培训、创业扶持等帮助措施,而这些政策的重点帮扶对象往往是年轻人和一些就业困难群体,中年人相对来说可能不太容易获得这些针对性的帮扶,进而也使得他们在失业后与相关就业服务体系的关联度不高,在统计失业人口时容易被遗漏。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虽然从现有的统计指标和实际情况来看,中年人在失业统计中存在不够全面反映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年人的就业困境被忽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在不断完善就业统计体系,关注包括中年人在内的各类群体的就业状况,并且通过多种政策举措来促进中年人的就业,比如开展适合中年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搭建中年人与企业对接的就业平台等,以更好地应对中年人的就业难题,让就业统计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全社会的就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