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由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体育局、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举办的四川省第五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小学组)在泸州市落下帷幕。
经过4个月激烈角逐,成都市新津区第三小学(下简称:新津三小)以8胜3负的战绩,最终夺得了全省小学女子足球组亚军。

新津三小代表成都市参加四川省第五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小学女子组)比赛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所学校是一所不折不扣的乡村学校:全校只有580名学生,学校正式组建足球队不到10年时间,学校没有专业的足球老师,校足球队的大多数队员也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很多孩子上小学之前没有接触过足球。

新津区第三小学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除了这次拿下全省亚军,学校还走出了入选国家少年足球队的王彤彤,入选成都市足协女足梯队的李梦婷、董幸、彭诗雨,以及入选2021年成都市青少年校园足球选拔性联赛初选队员的杨雅婷、周怡等足球苗子。
这些球场上的小小铿锵玫瑰,究竟是如何在这样一所乡村小学绽放的?

在四川的中小学圈子里,“贡嘎杯”是一个参与度和知名度都极高的比赛。这是由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体育局、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主办的四川省最高水平的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
据介绍,本届“贡嘎杯”与上一届相比,参赛队伍增加了123支,比赛场次增加了近1000场,参赛学生增加了3000余人。
就是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新津三小在小学段的足球小组赛里,五战五胜(20:0胜巴中、3:0胜内江、7:0胜自贡、19:0胜宜宾、15:0胜攀枝花),以64个净胜球、零失球的战绩稳居小组第一,同时,球队还在“希望之星”2024年成都市青少年运动会中夺得小学女子足球冠军,成为唯一代表成都市参赛的队伍。
在4月12日举行的四川省第五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小学女子组)冠亚军总决赛第二回合中,成都市新津区第三小学最终取得亚军,创造学校新历史,并创造了成都市在足球小学女子组的最好成绩。

新津三小获得四川省第五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小学组)亚军
实力如此强悍,这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乡村学校?
从成都市区沿着成雅高速往西南方向开,大概一个小时车程后,就能在岷江之畔看到新津三小。
教学楼上,八个大字格外醒目——“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更引人注意的是,在教学楼前,学校专门放置了一个奖杯展示台,上面放置了30多个奖杯,展示了学校历年获得的奖项——
2018年成都市校园足球(P联赛)市级总决赛一等奖;
“运动成都”2019年成都市校园足球(P联赛)市级总决赛一等奖;
成都市第十四届运动会青少年组足球比赛丁组冠军;
“爱成都 迎大运”2020年成都市第五届小学生综合运动会足球比赛一等奖;
“爱成都、迎大运”2020成德眉资青少年足球冬令营比赛冠军……
大多数学校都会把奖杯陈列在室内,新津三小为何会把奖杯放置在教学楼门口?

新津三小放置的奖杯展示台
校长陈波说:“这是想告诉孩子们,这些都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荣誉,而是属于集体的。其次,学校也想告诉孩子们,成功并不是遥远的异想天开,只要敢去拼搏,不管是来自城市还是乡村,每个人都可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没有专业足球老师,也没有专业球场,这所乡村学校当初为何要成立一支校园女足球队呢?
陈波打开地图,“这是金马河,学校就在河边,金马河以东的四五个村和社区,是学校的划片招生范围。生源主要以农村孩子为主。”
前些年,学校做过一次摸排,数据显示,全校留守儿童和特殊家庭儿童的占比相对突出,“敏感,内向,甚至沉默,是农村孩子的主要特点,尤其是农村特殊家庭的女孩子。”
如何打破这些沉默的童年?
学校为此多次开会讨论:如果搞乐团,乐器贵,学费也贵;如果学画画,美术耗材也不便宜。“反复对比下来,对农村孩子来说,还是三大球性价比最高。”
组建一支小学女足的想法就此产生。
比身体更先展开激烈撞击的,是观念。陈波回忆,很多家长一开始不愿意让女孩踢足球,“说晒得又黑又蛮,没一点女孩的样子了,而且还怕耽误孩子学习。”学校反复动员,最后总算凑齐了十几个女孩。
第二个难题是场地。“足球运动对场地的要求是高标准的。”
但现实是,学校只有一个比较老旧的操场,并非专业足球场地,而且训练设备不能保障所有娃娃都参与足球训练的需求,于是学校争取到区教育局的支持,对运动场地进行了修葺;校领导又去兄弟学校跑了一圈,“捡”了一些球门充分利用起来,最棘手的场地问题最终得到了一一解决。

新津三小的足球场
第三个难题是教练,学校首先是在体育老师里头选了两位。虽然都不是专业出身,但好在两位老师都是球迷,懂得基本比赛规则。
球员、教练、场地,都有了,这支乡村小学女足队就算成立了。
但随着孩子们球技长进,老师们发现,自己那点儿入门知识已经不够用了。
校领导们想来想去,其实还可以多去“利用资源”。学校便找到了新津区足协主席刘晓文,通过区足协牵线,为球队提供了更专业的师资力量。
按理说,条件并不好,学校为何对这支女足如此执着呢?校长陈波提到了教育学上的一个“补位”理论。“当家庭教育出现缺失或者不足,学校就应该成为教育的补位者。尤其是一些农村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童年不应该是沉默的,总得有人为他们做点什么。”

丹丹(化名)今年11岁,过去一年里,作为校足球队的主力,她带领队友们创造了多个新的比赛记录。但就是这样一位球场上的小明星,曾经却是一个连头都不敢抬起来跟人打招呼的小姑娘。
班主任张老师最先注意到丹丹的沉默,“因为(丹丹)家里发生的一些事情,这孩子一直不太喜欢跟其他孩子交流。”
乡村学校的老师们,也最明白这种沉默的童年意味着什么。“从心理学来讲,类似情况的孩子,普遍缺爱,缺安全感,到了小学高年级以及初中阶段,很容易走上偏路。”
体育老师王淳蔚和丹丹交流后发现,丹丹身体素质不错,跑步有爆发力,而且对足球入门训练接受很快,“也就是常说的球商比较高”,于是把丹丹拉入了学校球队。
让王淳蔚印象特别深刻的是2024年的一场市级比赛,新津三小先是大比分落后,但在下半场,丹丹连进3球逆转局势,帮助球队获得了冠军。比赛结束时,看到丹丹和队友抱着又跳又笑,王淳蔚心里踏实了很多,“孩子的自信完全找回来了。”
六年级的李梓瑄是学校女足队的队长,今年12岁。谈到足球对自己的改变,李梓瑄撩起袖子露出胳膊,“最大的变化就是我身体变壮了,也不爱生病了。”脱掉球鞋,李梓瑄又大方地展示了双脚两侧的茧子,“都是踢球踢出来的。”

新津三小女足队员李梓瑄双脚两侧的茧子

新津三小女子足球队员身上的伤
也有人问过李梓瑄,“女孩子家家的,咋晒那么黑。”小姑娘丝毫不在乎,“黑才是健康美。”
对于足球给孩子带来的变化,家长们也有更切实的感受。因为经常去其他地方打比赛,李伟的孩子去过的地方比李伟去过的还要多,孩子曾经跟李伟说,“爸爸,我现在看到过的世界,比你们的世界更大。”

今年3月23日,在2025赛季中国足球中乙联赛中,年仅16岁的球员帅惟浩创造了一项新纪录——成为首位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出场的“09后”球员。
这位创纪录出道的天才少年,正是在新津三小开始接触的足球,是一位标准的成都校园足球体系培养出来的足坛新星。在电视上看到昔日学生出场时,校长陈波和新津区足协主席刘晓文都很激动,“我们用10年时间证明了一件事,只要从基层学校开始把足球培育体系搭建,乡村孩子的人生也可以有更多的可能。”
“让孩子们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这是刘晓文多年的心愿,也是校长陈波对乡村学校发展的愿景之一。
在小学教育领域工作多年,陈波对基层教育面临的现实有非常清晰的认知,“这些年,在各级主管部门推动下,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取得了卓著成效,但当下我们还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去创造更多机会,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去探索人生的可能。”
为此,陈波经常自嘲自己是一位“脸皮相当厚”的校长。

新津三小女子足球队
除了“厚着脸皮”找兄弟学校去要过更多的足球设施和用品,为了孩子们有更丰富的课余实践,陈波还专门去找到了离学校不远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要”来了一些驾驶体验名额,让孩子们可以去1:1比例的客机驾驶舱中体验真实飞行。
他当然清楚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飞行员或者职业球员,“但是万一呢,万一有某个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呢?哪怕只是多成全了一个孩子,那我的‘厚脸皮’就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