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小而美”财险公司外资独占6席,摆脱亏损究竟还有哪些路可走

慧惠宝宝 2024-11-13 03:02:03

“小”似乎是大部分财险公司的宿命。对于他们而言,出生时间晚,从一开始就面临相对固化的市场格局,也没有丰富股东网络业务支持,要想在规模上有所突围,着实困难。

2024年前三季度,百亿规模险企在数量上有了明显增长,但也仅仅增长了3家,84家披露偿付能力报告,且披露了保险业务收入这项指标的财险公司中,合计只有14家险企保险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大关,意味着70家公司规模都在百亿以下,占比多达83%。

但“小”不意味着没有“出路”,事实上,一些中小型财险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也在有限的资源空间内腾挪出了一条还不错的发展道路,成为了所谓的“小而美”险企。

在市场加速分化的当下,相较于人保平安太保等头部险企,他们的历史机遇已经无法复制,这些“小而美”险企或许才更具研究价值。

如何定义“小而美”, 『慧保天下』尝试划定一个标准:保险业务收入低于百亿;偿付能力达标;盈利;综合成本率在100%以下;其他关键指标投资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则以行业平均数作为参考值,选取处于同业较高水平的险企,具体而言,2024年前三季度投资收益率在平均值2.05%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在平均值1.65%以上。

经过几项指标的层层筛选,在84家财险公司中,我们最终选出了这9家或许可以称得上“小而美”的公司。

华泰财险

非车险领域优势明显,从成立至今持续盈利

从中资,到合资,再到纯外资险企,华泰财险一直是财险公司当中的“另类”。

1996年创立的华泰财险,是国内成立较早的财险公司之一,但从一开始,其就确立了现代化企业制度,分散的股权,独树一帜的经营理念,舍弃了彼时流行的“规模至上”,一直在自己的节奏中,稳扎稳打,以至于一直到2023年末,其保险业务收入才首度突破百亿大关。

2020年—2023年,华泰财险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73.37亿元、79.46亿元、90.2亿元、100.4亿元。

相较逐步增长的保费规模,华泰财险在如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中小财险公司面临亏损难题的情况下,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盈利极为难得。

华泰财险从成立至今无一年亏损:第一年即开始盈利,并保持年年盈利至今。2020年至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5.51亿元、4.86亿元、5.78亿元、4.05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华泰财险保险业务收入为82.88亿元,净利润达到3.18亿元。

非车险业务一直是华泰财险的重要业务领域之一,大量的专业人才沉淀,让其始终在非车险领域保有优势。

相较之下,其车险业务占比较低,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前三季度签单保费为78.95亿元,车险签单保费29.7亿元,车险保费占比仅37.62%。

国元农险

立足农险、发力商险健康险,“一主两翼”格局下15年持续盈利

2008年1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为服务“三农”专门设立了全省第一家法人保险机构——国元农险,其也是我国第四家专业农险公司。

国元农险虽然是一家地方性险企,但其业务基本已经超出安徽省,业务经营范围还包含河南省、湖北省、贵州省、上海市、山东省。

农险市场发展一向稳健,财政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我国农险保费规模已达1307亿元,同比增长4.2%。

但国元农险在聚焦农险的同时,并不拘泥于农险本身,其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农险做稳之后大力发展其他保险,构建了农业保险、商业保险、健康保险“一主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紧跟国家政策导向,进一步强化农险业务专业优势,促进健康险业务与农险业务协同发展。

2023年国元农险的农险保险业务收入54.9亿元,同比增长11.3%,仍为其第一大保险业务收入来源,占比为62%。其第二大贡献险种为健康保险,早在2014年,国元农险的短期健康险业务就成为商业保险中保费收入最高的业务。2023年其短期健康险原保费收入为18.42亿元,但尚未实现承保盈利。

借助“一主两翼”业务发展格局,国元农险在经营业务范围逐步扩展的同时,其不仅保费收入也连年增长,也实现了持续盈利,成立16年来已实现持续15年盈利。

年报信息显示,自成立以来国元农险的保费收入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09年至2023年,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9.22亿元、12.6亿元、15.13亿元、19.84亿元、23亿元、28亿元、31.7亿元、41亿元、47.72亿元、58.38亿元、58亿元、67.77亿元、85.68亿元、104.08亿元、96.94亿元。

难得的是,成立以来,国元农险一直保持盈利状态,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24亿元、0.46亿元、0.61亿元、0.8亿元、1.11亿元、3.16亿元、4.37亿元、2.06亿元、2.8亿元、0.85亿元、1.75亿元、1.42亿元、2.07亿元、3.17亿元、3.48亿元。

鼎和财险

依靠电力系股东,立足“能源行业保险专家”战略定位,2023年关联交易保费占比近50%

2008年5月,南方电网联合子公司南方电网财务及旗下五家省电网公司共同注资成立鼎和财险。借助一众电力系股东优势的鼎和财险立足“能源行业保险专家”战略定位,成立第三年即盈利并持续至今。

数据显示,鼎和财险自成立以来业务持续增长,保险业务收入从2010年的7.0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68.83亿元,盈利能力不断提升,2023年实现净利润12.25亿元。2021年—2023年,鼎和财险保费收入分别为54.70亿元、63.52亿元、67.8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26亿元、10.82亿元、12.25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其保险业务收入为64.92亿元,净利润达到4.41亿元,综合成本率为98.76%,投资能力和偿付能力也处于同业较高水平。

作为“电力系”财险公司,鼎和财险与股东间的关联交易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年报信息显示,2021年—2023年,其关联交易产生的保费收入为25.93亿元、28.26亿元、30.6亿元,占各年总保费收入比例为47.40%、44.49%、45.13%。其中,鼎和财险2021-2023年度单笔重大关联交易额分别为19.89亿元、24.59亿元、26.12亿元;各年度累计重大关联交易额分别为21.44亿元、25.54亿元、26.79亿元。关联业务占比近50%。

在如今众多财险公司都想在车险领域分一杯羹的行业环境下,鼎和财险也早已主动开辟新兴市场,加码车险业务。目前车险和企财险已成为鼎和财险原保费收入的主要来源,车险贡献高于企财险,车险也在保费规模上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但并未实现盈利。企财险自2010年以来常年盈利,由最初的0.43亿元增至2023年的8.14亿元。

中银保险

强大股东支撑外,发展多元化、专业化业务

成立于2005年1月5日的中银保险,是中国银行全资子公司,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银行系财险公司,作为中国银行的全资附属机构,中银保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共享中国银行的品牌、渠道、客户等诸多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保险服务。

中国银行强大的客户基础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为中银保险提供了切实助力,近三年来,中银保险实现保费业务收入57.71亿元、58亿元、60.55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2亿元、3.02亿元、3.33亿元。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其主要关联交易的保费收入达到17.91亿元,占比29.58%;2022年为17.19亿元,占比29.65%。

根据其偿付能力报告所披露的重大关联交易,2024年三季度,中国银行向公司购买保险产品,双方发生的保险业务金额达到3.73亿元,占中银保险3季度保险业务收入的28.36%。

与鼎和财险类似,虽股东业务丰富,但中银保险仍致力于发展多元化业务,持续丰富保险产品供给。2018年,中银保险就创新研发关税保证保险产品,以保险力量助力海关贸易便利化改革。2023年,其又推出出口贸易短期信用保险,2024年,其积极发挥财产保险专业特色优势,研发上线了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等。

外资财险公司

独占6大席位,稳健经营优势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4家公司,在选出的9家财险公司中,外资财险公司占据了含华泰财险的6个名额,另外5家分别是东京海上、利宝保险、日本财险、爱和谊、凯本财险。

其中, 三家为日资财险公司,主要服务在华日企,包括东京海上、日本财险、爱和谊。

一家韩资财险公司,主要服务在华韩企,凯本财险。

一家美资财险公司,利宝保险。抛开华泰财险不谈,相较于其他四家日资、韩资财险公司,利宝保险在规模上要大得多,前三季度,其保险业务收入23.86亿元,而其他四家,业务规模最大的爱和谊财险,其前三季度保险业务收入也仅仅是刚刚突破10亿元,东京海上、日本财险、凯本财险保险业务收入按亿元统计,更是只有个位数。

保险业务收入的突破,主要还得益于利宝保险在业务上的不断拓展,近年来,在互联网保险领域,表现尤其突出。

保险业对外开放初期引进的外资股东都是国外的保险巨头,拥有丰富的保险经营经验,在精细化的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创新的产品设计方面拥有先进的体系和理念,可帮助险企提升内部合规和风控水平,外方股东的全球视野也可提供更多元的管理经验。

在当前保险业监管日益趋严,中资险企不断转型的背景下,外资保险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合规的经营意识优势就逐步凸显。

虽然上述外资公司规模不大,但凭借着外资股东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国际经验以及更高的专业化程度和先进的技术,外资险企相对来说可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更专业的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从而也能为竞争激烈的当下抢占市场份额更添胜算。

0 阅读:2

慧惠宝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